【城市特点】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她既是“东风车”的故乡,号称“东方底特律”的汽车城,也是一座灵山秀水环抱、四季景色诱人的山城、旅游城、生态园林城。
十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堰是山水大市和资源富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八分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水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铁、锡、钒、大理石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水力资源丰富,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平方米,过境客水280亿平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40kw;林特资源闻名遐迩,茶叶、食用菌产量丰富,质优品高,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药材资源品类繁多,共生产药材2700余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我市约占235种,占总数的65%,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
十堰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城。十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有“东方底特律”之美誉。十堰是东风汽车的摇篮,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汽配企业,拥有全国最具实力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最大汽车配件交易市场。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200多家,汽车工业资产45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20万,各类汽车年产能力达30万辆。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界最大的合资项目—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战略合作全面启动,十堰作为主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未来五年将新增投资50多亿元,十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卡车制造中心。
十堰是旅游胜地。是“长江三峡—神农架—古隆中—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古城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4a级旅游区称号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有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是世界罕见的恐龙故乡。有温泉、瀑布、天池、峡谷、溶洞,有原始森林,有现代汽车都市。十堰这个地方,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四季无大风,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一块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水宝地。
十堰是南水北调水源头。位于十堰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取水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直达京、津、冀、豫四省市,年调水13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将使十堰成为“世界水都,亚洲天池”,给十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堰是生态屏障。由于秦岭、巴山两大山脉在十堰交汇,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可以抵御北方沙尘暴南下东移,阻止南方酸雨北上西进,因此,十堰是一个生态调节器,是我国的生态心脏。
【城市现状】
十堰建市三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一个贫穷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进入90年代以来,曾名列全国小康水平第6位、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第22位,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内陆山区惟一“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竞赛第一名等殊荣。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人均gdp为7045元,比上年增加301元,增长3.9%。全市财政总收入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8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7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长6.1%。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十堰汽车、水电等主导产业已具规模,经济结构日趋完善,科教文化不断繁荣,城市功能逐步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东风商用车公司今年取得丰硕成果。在合资重组的推动下,2004年,东风商用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大关,回笼资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商用车重型车年产销量跃居全球第二,引起世界汽车业高度关注。公司今年在十堰投资的两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其中dci11发动机能力建设项目,截至11月30日,已完成投资3.01亿元,10000辆生产能力建设所需的主要工艺设备已完成采购,计划于2006年2月实现全面投产;d310驾驶室是在日产g105基础上开发的新产品,目前,其总体造型方案已经选定,制造生产准备正式启动。未来四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将在商用车事业上新增投资40多亿元,计划到2007年,汽车销售总量达32万辆,销售收入达338亿元,实现利润27亿元,营业利润率超过8%,达到全国第一的水平,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营业利润率和市场销售总量达到世界前三位。
有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交通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批大中型交通建设项目相继建设并顺利竣工,十堰市对外的大通道已基本打通。襄十高速公路的全线开工,其中武许段已建成通车(2003年12月26日,襄(襄樊)十(十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结束了十堰市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郧庙路、十巫路、316国道十堰至白河段的全线竣工,构成了我市连通武汉、西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全市在册公路总里程8699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850公里,三级路856公里,四级路3036公里;共有桥梁969座35432延米、隧道14座2138米、公路渡口6处,养护里程达4736公里(国家列养3136公里、补助养护1600公里);港口5个,拥有各类码头25座31个泊位,各类船舶490余艘。目前,十堰至所辖六县市、六县市之间及重要省际出口路已全部达到山区二级路标准,骨干路网桥隧逐步配套,一个以十堰为主要控制点,以汉十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三纵三横”为主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补充内畅外连、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2004年11月18日,十(堰)漫(川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也正式开工。十漫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西部开发公路干线银川至武汉公路在湖北境内的最西段,是武汉与西安之间最便捷的公路运输通道,也是我省第四个世界银行贷款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它起自茅箭区许家棚,接已建成通车的襄十高速公路,止于鄂陕交界处的漫川关,接陕西省拟建的漫川关至商州高速公路,全长107.136公里,批准概算投资54.4亿元,建设总工期48个月,2008年11月全线建成通车。
有比较发达的电力工业。十堰是湖北省第二大水电基地。2003年全市有大中型电站(厂)3座,其中丹江口水利枢纽电站装机容量94万千瓦,黄龙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7万千瓦,即将扩容到51万千瓦,东风热电厂装机容量15万千瓦;县(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4.2万千瓦。装机容量总计174.2万千瓦,输变电设施比较完善。现在十堰正实施着“水电城”的方略,总装机达7.05万千瓦的陡岭子电站是十堰市地方建设的第一座中型电站。2002年7月,陡岭子电站竣工投产。2003年,陡岭子电站为郧西县提供税收1591万元,郧西县当年财政收入在全市排名升至第三位。竹溪县在近两年多时间里,引进水电开发项目9个,协议资金15.8亿元,总装机达35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建设和正在实施前期准备工作的水电站达5座,今年可实现装机15万千瓦,2005年可突破25万千瓦。十堰市水电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让十堰人看到了“水电城”的美好前景。据统计(截止2004年7月),全市在建水电工程11处,总装机50.75万千瓦,总投资18.034亿元,与12家外地客商签订23个电站建设协议或合同,总装机122.15万千瓦,总投资88.9亿元。目前,全市4000千瓦以上的待建电站全部名花有主,鄂陕两省共同开发汉江流域,建设的孤山、夹河关等重点电站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专家预计,按正常建设速度测算,到2010年,十堰市地方水电将新增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年增发电量30亿千瓦时,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年新增税收2亿元。全市水电装机总容量、年发电量、年销售收入和入库税收将分别达到250万千瓦、80亿千瓦时、20亿元和4亿元以上。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电城”届时将屹立在秦巴山深处。
广播电视通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2003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7.51万户,增长38.1%;移动电话用户37.69万户,开通移动电话的县市有7个;电话普及率达到21.8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3.33万户;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各1座。广播覆盖率达84.2%,电视覆盖率达89.0%,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1.0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34.83万户,覆盖率达33.5%。拥有县市广播台站2个,村通播率达84.06%。2003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5.20万门,比上年增长15.4%。实现了邮政综合网、绿卡网、电子汇总网的全国联网。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在规模和档次上名列全省及周边地区前列,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医疗保险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科技住处网络均已投入使用。
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815所,在校学生67.80万人。其中:其中普通高校4所,招生6895人,在校生21466人;普通中专13所,招生4067人,在校学生11327人;普通中学213所,招生9.56万人,在校学生26.44万人;普通小学1446所,招生3.82万人,在校学生31.99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职业初中7所,在校学生2069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3954人;成人中专5所,在校学生1156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8838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738人。幼儿园108所,在园幼儿3.84万人。全市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1项,获市级科学进步奖39项。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0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110次。艺术表演观众148万人次,增长2.8%。2003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004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4个,“试管婴儿”、“基因搭桥”等医疗高新技术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今年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有88%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城市环境综合建设全力推进。2003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5.03平方公里,公共设施10.24平方公里,,道路广场9.30平方公里。全市人均道路面积9.43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1391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山中的独有特色。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70.55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7451万立方米,煤气供应总量1800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11557万吨。供热能力(蒸汽)620吨/小时,供热总量(蒸汽)464万吉焦,管道长度73公里,供热面积324万平方米。2003年全市已建成尘烟控制区12个,面积75.6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6个,面积70.52平方公里。全年污染治理投资2500.4万元。新增治理“三废”能力有:废水1811吨/日、废气18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310吨/日。2003年全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4190.5万元。
未来经济发展方略:2004年8月14日至15日的市委二届六次会全上提出了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5大方略:构建连接我国东西部的交通大通道,把十堰建成国际化的汽车产业基地,着力构建汉江——堵河流域水电产业带,努力打造连接西北、西南的中西部黄金旅游圈,积极建设湖北西部生态经济的核心区,使十堰成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会上确定了我市的具体奋斗目标是:即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使我市经济发展3年有明显变化、5至7年有重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城区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至7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商用车生产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力工业和旅游业增速走在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