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先河填补八百里武当缺中草药志空白
中新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4月27日讯(袁正洪 杨兴炳) 记者从十堰市太和医院药学部采访获悉,经过十年的挖整研究,《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第一册己编纂完稿即将出版。该书的出版填补了鄂西北八百里武当山区缺乏《中国武当中草药志》之空白,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让世人了解武当医药文化,让武当医药文化瑰宝走向世界,以及对于推动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研究开发保护和运用武当医药具有重要作用。此书被列为十堰市科技研究重大课题,被中国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和湖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重点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亦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堪称天然药材宝库,道教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是中华中医学的一块瑰宝。武当自古有着“十道九医”之称,历史上有葛洪、陶弘景、药王孙思邈等著名道医在这里采药炼丹,明代医圣李时珍也亲临武当山采药制药,悬壶济世,为传承和弘扬道教医药和传统医学、道教养生医学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武当道教医药缺乏系统的整理,许多确有疗效的道教医疗验方散于武当山各宫观及民间,未能更好的发挥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道教医药亟待整理发掘。查阅武当山志编辑历史,18世纪以前,古人曾经编纂出8本《武当山志》,至公元1993年,后人又编纂出新的《武当山志》,共计9本。受诸多因素所限,加之缺少药学专家的参与,博大精深的武当道教医药在志书中见诸甚少。
十年磨一剑。从1992年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武当医药研究所成立,并创办了《武当医药》杂志,成为湖北首家以武当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基地,为武当医药的研究挖整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在十堰市委、市政府及十堰市科技局、太和医院、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等关怀重视支持下,十堰市科技局于2004年初行文将“武当道教医药整理发掘”列为十堰市重点科研项目,由武当山道教协会与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全国三甲医院、鄂西北最大的医院)、武当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组织药学专家教授、道医,成立“武当道教医药整理发掘”课题组。由郧阳医学院专家陈吉炎、涂汉军、涂自良教授和武当山道教协会李光富会长共同主持编写。
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总论和各论两方面。总论由三部分组成:武当道教医药文化与武当中草药资源特色;构建中草药真伪鉴别技术平台和鉴定真假何首乌正本清源。武当中草药资源特色,向人们详细介绍了武当道教医药的文化特色、诊疗特色与中草药应用特色,重点向世人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武当道教独特的“四个一疗法”(即“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疗” 、“一丹炉”治疗方法) , 武当民间采药歌及武当道教医药避瘟疫秘方;构建中草药真伪鉴别技术平台部分,重点介绍了中草药存在混伪品的原因,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拟定思路,中草药质量控制方法等相关内容;重点介绍了何首乌出现混淆品的原因与澄清,何首乌混伪品鉴别检索表,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凝胶电泳鉴别、红外光谱鉴别等内容。各论内容包括介绍武当山区中草药品种的别名、来源、药用经验、武当验方、化学成分、药材鉴定、药理作用、品种注述等研究内容。该书图谱清晰,图中套图,图文并茂,使用方便,特别是该书注重研究和提出了武当医药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武当医药的良策。
经过多年后挖整,武当医药研究所己搜集积累相关资料1000多万字,其中编纂的第一册约110万字。目前,“武当道教医药整理发掘”课题组,正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第二册的编撰工作。
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的编纂,受到我国中医药学一些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中医药学专家程莘农教授为该书写序一,称该书“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宏微兼备,详略有致,图文并茂,使用方便”;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教授为该书题词 “挖掘武当山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国中药研究院胡世林教授为该书作序二,称该书“为华夏医药增辉,为武当道教扬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委员会专家杨思澍研究员也题词致贺,称赞该志书与其它药志相比有其独特的创新点,称赞此举是 “让武当医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当医药文化珍宝”。中国著名书法家、97岁高龄的谢冰岩先生为志书题写书名。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开金先生,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弟子、著名画家书法家马萧萧,原中央党校校长楊献珍的秘书、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陕南分社随军记者肖岛泉等都欣然为《中国武当中草药志》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