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抢抓南水北调机遇加快城市发展

★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专题报道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正文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时间:2006年6月15日8:52 文章编辑:谢婷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把中线调水源头湖北丹江口市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
 
    一个50万人口的县级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使命。这是光荣,又是重担!
 
    在我国“十一五”战役全面打响的今天,丹江口市将怎样抓住发展机遇,怎样迎接新的挑战?近日,本报记者带着诸多人们关注的问题,走访了丹江口市市长郭新明。
 
    记者:丹江口市有着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的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这是任何城市都不能替代的,这给丹江口市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该市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市长: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实施给我市带来了众多发展机遇,第一,对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带来了机遇;对带动全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丹江口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机遇;对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发展步伐带来了机遇;对丹江口市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带来了机遇。丹江口市将被世界所关注。第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给我市带来了机遇,对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辐射、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第三,东风汽车公司、汉江集团等驻丹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也给我市带来了机遇。
 
    社会的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我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经济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将面对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工业污染,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巨大挑战,面对解决“三农”的问题、城市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挑战;面对东风汽车公司总部的搬迁和采购制度的改革,对城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产业升级等方面形成的巨大挑战。
 
    面对挑战,我们紧紧围绕“讲政治、服务大局;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在丹江口市“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兴市”的战略方针。
 
    记者:生态立市,确保一江清水,丹江口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长:为了确保库区水质优良,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集中环保整治,做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手抓,两手硬;追求“绿色gdp”、“绿色财政收入”。我们实施“生态立市”的三把剑就是:一关、二治、三控。“关”就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关闭落后工艺、落后设备、环境污染类企业。自2004年以来,对4家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闭。其中建厂34年,累计创造工业总产值14.8亿元、上缴税收1.5亿元的丹江口铝业公司第一电解铝厂全面关停。“治”就是对汉江集团铁合金有限公司等9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重点治理,累计投入资金2875万元,新上环保设施10台套;责令13家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同时加强了对环境设施运行情况监控,使全市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转率、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控”是对新上项目严格审批把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南水北调水源区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立项建设。用好这三把“剑”,就能保证丹江口的水更清、天更蓝。
 
    记者:丹江口市是怎样实施“工业兴市”这一战略目标的?
 
     市长:我们将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作为“工业兴市”的重要举措贯穿于工业发展全过程,在调整中提高,在调整中发展。我们编制了《丹江口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培植和发展冶金、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五大新型产业集群。
 
    冶金工业形成了以铝冶炼加工为龙头,轧钢、铁合金同步发展的产业群;汽车零部件工业形成的砂铸、精铸、铸钢、锻造为基础,以传动轴总成、前桥总成为骨干,以神力锻造、丹传公司、总后3611厂、东风粉冶为龙头的汽配工业产业群;医药化工业形成了以丹澳医药、开泰激素、武当药业为龙头和现代中药为支撑的产业群;绿色食品工业形成了以农夫山泉为代表,以武当柑桔、武当茶叶、武当高山干野菜加工为骨干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电子材料、汽车电器、生物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也正在迅速兴起。
 
    记者:丹江口市有哪些投资优势和发展优势?
 
    市长: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东部汉水之滨,地处汉江中上游,东邻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我国新兴汽车工业城十堰市,南接世界著名原始森林神龙架林区,北与河南文化古城南阳市接壤。闻名遐迩的八百里道教圣地武当山就坐落于市域内。从古至今,丹江口市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福地。而今,让全世界关注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又一次为丹江口市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投资优势和发展优势。
 
    记者:丹江口市是如何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
 
    市长: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是营造“工业兴市”的关键。人们常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首先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入手,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方式,加大网上招商、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媒体招商、代理招商、挂职招商的力度,消除体制性障碍,支持和扶植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记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丹江口市是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指导思想的?
 
    市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灵魂。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作为一个政府,就要牢固树立造福一方百姓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是企业服务员的角色定位。为群众、为企业、为投资者提供可信赖的、方便、快捷的办事效率的工作作风。这就是最好和人性,最好的“以人为本”,也是营造的最好投资环境之一。
 
    记得2001年6月我们得知农夫山泉公司欲在中部地区投资建厂的信息后,就主动联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企业考察、洽谈,锲而不舍地争取,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我们的真诚和一江碧水赢得了农夫山泉在丹投资建厂。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五通一平”,兑现土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该项目目前已累计投资2.85亿元,已建成三条瓶坯生产线、一条热灌装生产线、两条水灌装生产线,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税收1000万元。在引进江苏雨润集团投资1.3亿元的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项目过程中,市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带队前往雨润集团考察,当了解到该企业注重生态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情况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提供2280万元的配套资金,并出资500多万元负责“五通一平”,使得该项目成功落户丹江。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利2000万元,安置500人就业,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000万元,2004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104个,到位资金6.25亿元,不仅培植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而且大大加速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方针,也是我们丹江口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只要我们紧密联系群众,万众一心,努力奋斗,一个美丽、富饶、和谐的丹江口市将迎来五洲四海的朋友。(巫皆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