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一库清水送北京”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丹江口市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丹江口市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讲政治,服务大局,抓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新的工作思路。”市长郭新明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只要我们坚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工业发展一定会快速增长。”
丹江口市将工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贯穿于工业发展全过程,在调整中提高,在调整中发展。该市编制的《丹江口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提出:全力培植和发展冶金、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五大新型产业集群。
加快改革步伐 发展民营工业
坚持以国家转产权、职工转身份、企业转机制、政府转职能为核心,严把“出售国有产权、妥善安置职工、选择产权购买人,盘活存量资产”等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民营化改革。几年来,全市共完成企业民营化改革148家,化解债务总额3.5亿元,出售资产4.4亿元,安置职工1.3万人,解除国有(集体)职工身份9100人,支付职工安置费2.5亿元,通过改制,盘活了一批存量资产,使一批国有集体企业重焕生机。为了支持企业做大做强,2004年该市组建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两年来已累计为企业担保贷款20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不断优化工业布局。根据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通过布局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发展产业集群,全市已经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以汉十公路沿线为纽带,以六里坪工业园区和金家湾、三官殿、浪河工业集聚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其中六里坪工业园2004、2006两年间,累计引进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引进资金4.2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在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还通过加强以高速公路和通乡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进一步密切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目前全市“三横两纵一环”的交通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各乡镇全部通油路,最远的两个乡镇到城区不超过两小时车程。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荣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行标准化生产,走精品名牌之路。2005年丹江口源头酒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全市省级著名商标产品达到5个。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一批以铝锭、ps版、传动轴、车桥、激素类系列产品、中西成药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而且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全市企业年增加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加快科技进步 提升传统产业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几年来,该市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不断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开发能力。市政府从2003年起每年列入资金200万元,建立工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目前,已建立县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其中东风精铸公司、3611机械厂、文字605厂已具备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丹澳公司在原有的皂素产品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双烯、黄体酮、甲基睾丸素、雄烯二酮等新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丹传公司研发的传动轴端面齿轮,占全国重型车市场同类产品的10%以上份额,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截至2005年底,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十堰市级达到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超过18%。二是推进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2005年,全市投入工业技改资金3.86亿元,实施工业改造项目43项,可新增产值12亿元,“十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108项,总投入10.2亿元,推广应用新技术202项,开发新产品265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2004年该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首批技术创新示范县(市)”。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对生产废水、废气、废料等进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减少污染排放。2005年来,全市共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5项,年可增收3000万元。志成公司利用废旧型砂生产灰渣砖,年增收100多万元;宇杰公司投资800万元新建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年增收300万元;丹澳公司投资80万元新建废水回收装置生产醋酸钠,年增收200多万元。四是加快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为加快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了工业企业人才“111工程”,即培养100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秀专业技工。推进校企人才共建,促进产、学、研结合,志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湖北工学院等院校联合,开设了机械加工、自动化、锻造、铸造等专业,自主培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多名。同时,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近两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引进在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00多人。
开展环保整治 淘汰落后产业
为了确保库区水质优良,丹江口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集中环保整治,做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手抓,两手都硬”,追求“绿色gdp”、“绿色财政收入”。一是“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关闭落后工艺、落后设备、环境污染类企业。自2004年以来,坚持以“铁的面孔、铁的手腕、铁的纪律”强力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整治工作,对4家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闭。二是“治”。2005年对汉江集团铁合金有限公司等9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重点治理,累积投入资金2875万元,责令13家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同时,加强了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监控,使全市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转率和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三是“控”。对新上项目严格审批,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南水北调水源区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立项建设。通过狠抓“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整治,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益,使全市新型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而且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
实施招商“选”资 发展生态工业
近年来,该市充分把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带来的商机,通过打好“中国水都”金字招牌,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务环境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质量好一点”,既“招”又“选”,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一律拒之门外;对生态型、环保型、效益好的项目,市委、市政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促成项目落户丹江。如在农夫山泉公司的引进中,从2001年6月得知农夫山泉公司欲在中部地区投资建厂的信息起,他们就开始主动联系,锲而不舍地争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企业考察,并带领相关部门“一把手”赴杭州洽谈,两年间电话联系不断,在与四川广元市等多个捷足先登的对手竞争中,赢得了农夫山泉在丹投资建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克服巨大困难,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五通一平”,兑现土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该项目目前已累计投资2.85亿元,已建成一条瓶坯生产线、一条热灌装生产线、两条水灌装生产线,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税收1000万元。在引进江苏雨润集团投资1.3亿元的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项目过程中,市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带队前往雨润集团考察,当了解到该企业注重生态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情况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提供2280万元的配套资金,并出资500多万元负责“五通一平”,使得该项目成功落户丹江。目前该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正式动工兴建。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可实现利税2000万元,安置500人就业,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000万元。2004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104个,到位资金6.25亿元,不仅培植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而且大大加速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6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20.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同比增长43.8%。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8175亿元,占年计划的30.29%,同比增长20.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08万元,占年计划的30.04%,同比增长24.1%。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丹江口人深刻地体会到,工业兴则丹江兴,工业旺则财政旺,工业强则人民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市情出发;必须把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始终抓住不放。( 巫皆春 冯功文 周玉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