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净乐宫的变迁史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民俗研究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6年8月23日18:27 文章编辑:谢婷
 
    《武当山志》记载:净乐宫位于原均州城内,相传真武上帝的父亲净乐国王曾治理麋国,故建宫祭祀。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奉敕建均州净乐宫建筑。大小为楹197间。赐“元天净乐宫”为额。到明代嘉靖年间,本宫已扩建到520间,全宫占地面积为121785平方米,明、清名人游记中,把净乐宫描绘成皇帝居所,气魄近似北京故宫。
 
    宋代开始,封建王朝自上而下崇拜玄武神,为避宋太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至明代,真武神受到历代皇帝的奉祀,尤其明初的“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朱棣取得皇位,根据道经的《三宝大有全书》关于“真武修练成真”的记载“真武的父亲原是净乐国国王,净乐国就在均州”于是为纪念真武大帝的父亲,就在均州城内修建净乐宫供奉。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净乐宫
 
    清康熙三十六年(1668年),又将部分毁坏的净乐宫修葺一新,粗还旧制。
 
    1958年,因兴建丹江口水库,将净乐宫大石牌坊构件拆卸,小石牌坊、龟碑等石刻文物。搬迁至今丹江口市净乐宫复原区内散存。其构件搬迁到丹江口市以后三易其地,最后定址于此。
 
    自1962年开始,丹江口工程局以及历届丹江口政府都下文计划复建丹江口净乐宫。由于历史的原因,复建丹江口净乐宫的计划一直到1986年才进入实质性的宫址建设阶段。此后经丹江口市文化局的不懈努力到2001年,丹江口市文化局报经湖北省文物局批准,经过两年精心施工,成功地将散存于现净乐宫复原区内的大石牌坊复原,有效地保护了文物。此后净乐宫的复建紧乐密鼓,有条不紊,按照丹江口市净乐宫复建规划进行。200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文物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其中丹江口市列入的有:武当山建筑群包括复真观,棂星门、御碑,(丹江口市净乐宫大石牌坊及净乐宫内御碑),遇真宫三座建筑。
 
    净乐国的由来
    
    据: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明)任自垣纂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
 
    玄帝圣纪“按:《太玄经》云: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玄帝主宰天一之神,故咒曰水位之精;宫曰天一之宫。《仙传》云:天一之精,是为玄帝;天一之气,是为水星;天一之气,是为五灵老君;天一之象,应兆”虚危,是为玄武。其名则一,其形则二,见象玄龟、赤蛇,其精气所变曰雨露,曰江河湖河海。应感变化物之能飞、能声者,皆天一之所化也。水火升降,龟蛇合形,品物是生,玄帝即主宰天一之帝也。
 
    玄帝纪:按《混洞赤文》:元初恍惚,大道杳冥,一气凝三宝于无色无欲之先,五劫混洪造于乍迩乍遐之际。太由是极,文自此彰,重浊轻清,分判上下,皇天后土,主镇范围。天一生水于坎宫,神化肇形于坤垒。火、木、金、土安镇方维,赤、青、白、黄各司席任,星辰日月,演玄纲而原象育形;高厚神只,体好生而随时设教,巍巍荡荡,赫赫煌煌。妙矣难言,渊乎莫测。北极佑圣玄武天一天君、玄天上帝,天一之帝,水位之精。《大极隐文》云:天一之精,是为玄帝,分方于坎,斡旋万有;天一之气,是为水星,辅佐大道,周运化育;天一之神,是为五灵老君,佐天拱极;天一之象,应北虚危,司经纬于北,是为玄帝。天地定位,惟玄天帝天一之帝、故能摄制。地二生火,分方位于离,是为赤帝,象应朱雀;天三生木,分方于东,是为青帝,象应青龙;地四生金,分方于西,是为白帝,象应白虎;惟天五之数,黄帝中主,万神无越,兹不具载。断鳌已后,五帝辅相大道,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极飞潜,动殖莫不资焉。玄元始炁,历劫下降,出书度人,乃命玄帝下游人间,上之皇时,降为太初真人;中三皇时,降为太始真人;下三皇时,降为太素真人。当是之时,结绳治政,不可复考。至开皇初劫,杂滓普消,正道当行,下界南洲,宜更茹毛饮血、穴居野处之化。上帝乃命五帝继降人间,化育黎庶。惟青帝首出降于坤舆之中,名太上伏羲氏,建立邦国,观象察法,始有星纬之文,正君臣父子夫妇之分。龙图河出,龟书洛呈,画卦造书,布德行惠。玄帝、赤帝、水火有不可相离之兆,继而下降。赤帝降生于厉山氏之国(今随州是也),名炎帝神农氏,树殖百谷,民得粒食,然火德令炽,致有诸侯互侵,蚩尤为虐之患,数使然也。
 
    玄帝降生于静乐之国,招摇重光,号云潜氏。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务静应,不乐南面,志复本根。降生之日即神农氏末年,岁在阏逄敦牂释(甲午)姑洗月(三月)哉生明(初三)曦驭天中(午时),符天一之阳精,托胎神化于翼轸娄三宿之次,龙变梵度天之下,静乐国善胜皇后之腹,孕秀一十四月,产母左胁而生。当生之时,详云异香,瑞应难述。生而神灵,甫及七岁,天文书契,一览默会。潜心至道,愿事上帝,普福兆民。欲寻幽谷,内炼元真。遂感无极紫元君,受以上道,元君指太和山而告之曰:此山自乾兑起脉,盘旋五万里,水出震宫,上应翼轸二宿,显定极风、太安皇崖二天、汝可居之,当契太和。飞升复位,上辅大道,与天地齐并。告毕,升云而去。十五辞父母,父王不能抑志。遂入是山潜虚玄一,默会万真。身长九尺,面如满月,龙眉凤目,绀发美髯,颜如冰清。披松萝之服,散发跣足,凝真养性,四十二年成无极上道。是时,轩辕黄帝御世治民,岁在庚寅,九月九日凌晨,天气朗清,鸾鹤天花,相间飞舞,林峦震响,自作岁虚仙乐之音,地皆变金玉之色。玄帝拱手立于台上,须臾群仙、骑从、车舆、旌节降于台畔,非凡见闻。五真捧《太玄玉册》前进曰:奉帝命召子上升。玄帝跪拜。其词曰:上诏学仙圣童静乐国子(玄帝姓名),学玄元之化,天一之尊,劝满道备,升举金阙。可拜太玄元帅、判元和迁校府公事。九德偃月金晨玉冠,琼华玉簪,碧瑶宝圭,紫绡飞云金霞之帔,丹裳羽瞩降彩之裙,七宝铢衣,元光朱履。宝印、龙剑,羽盖琼轮。九光九节,十绝灵幡。八鸾九凤,天丁玉女。亿乘万骑,上朝帝廷。诏至奉行。玄帝拜帝命。五真前进曰:吾等奉命为子启途。一真曰:予即子之别体,五灵玄老,黑节灵幡。子不统王位,志在还初,谓可嘉尚,汝尘世父母,已证真仙矣。于时五气龙君掖之上升紫霄峰之上,解松萝之服,衣所赐冠披,飞空步虚于大罗之上,乘丹辇,五龙掖之,飞升霄汉,躬朝上帝,领职阙下。后改太和之名曰武当山。
 
    据此,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均州城内兴建净乐宫。
 
    明代始建均州净乐宫
   
    均州净乐宫简况:均州净乐宫位于均州城之中。晚明著名文学家,官至明王朝嘉靖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游太和山记》是王世贞在郧阳任抚治期间(1574-1576年)游历武当山所作。
 
    “自均州玉虚宫宿紫霄宫纪,规均州城而半之,则皆真武宫也。宫曰“净乐”,谓真武尝为净乐国太子也,延袤不下帝者居矣。真武者,玄武神也。自文皇帝尊宠之,而道家神其说,以为修道于武当之山,而宫其巅。山之胜既以甲天下,而神亦遂赫弈,为世所慕趣。春三月望,余晨过净乐,憩紫云亭。”
 
    文中说:均州城一半的规模,都是真武宫的道观。真武宫叫净乐宫,传说真武就是净乐国的王太子,所以其宫观建筑同帝王的住宅不相上下。(引自:程明安 饶春球 罗耀松《武当山游记校译》第15页)
 
    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间游武当山时写的《游太和山日记》中写道:
 
    十二日,行五里,上火龙岭。下岭随流出峡,四十里,下行头冈。十五里,抵红粉渡,汉水汪然西来,涯下苍壁悬空,清流饶回。循汉东行,抵均州。静乐宫当州之中,踞城之半,规制宏整。停行李于南城外,定计明晨登山。
 
    均州净乐宫建筑布局:
 
    一进宫门为龙虎殿,二为朝拜殿,三为正殿,四为圣父母殿,各殿均耸于饰栏高台之上。宫门前是六柱华表式牌坊,精美设石雕须弥座,其上是石雕冰盘檐,上施琉璃须弥座,墙正中饰椭圆形琉璃双凤和牡丹。八字墙正面长8.8米,斜头厚1.4米。
 
    二宫门内是正殿,一名祖师殿,又名玄帝殿,座落在饰栏高台之上。其规模法式与紫霄宫现存正殿相似。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全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红墙翠瓦,翼角飞展,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据书纪载:本宫于清康熙四十二年,皇帝赐香银加修竣工,地方官吏在此期间,集资在朝圣门修建御书搂,于清乾隆六年毁于火灾,御书迁移到紫云亭贮藏。净乐宫祖师大殿,明末清初被李自成部队火焚。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之间)前住持段阳云募化山西芮城县李若信重修,后年久失修损坏。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事隔二十八年到清宣统二年(1901年)时,风雨飘摇,本宫一概倾圮,神像暴露。到民国二年(1913年)才在正殿旧址上修了一间小殿,供奉神像,所余梁柱木料,改造均州城门闸板,东西两廊修盖社会局。
 
    父母殿东是紫云亭。志书载:净乐宫后有圣父母殿,年久倾颓,清雍正八年(1730年)前督宪迈公为捐俸重修,妆塑圣像及侍童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前住持段阳云募化山西李若信重修。
 
    净乐宫的东路,亦称东道院,俗称东宫,原有小东宫、真官祠、预备仓、进贡厂、道房等。预备仓,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少监李学奏准,将香钱籴谷贮此,以备本山常用。进贡厂在二门外,历代道士进贡土特产品收藏在这里,故名。东道院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由于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配房全无,只余正殿五间,真官殿三间,内供关圣帝君像。小东宫在前清同治年间拆毁,移修“太和书院”。东西配墙都被官伸拆毁,砖石用于修堤修城。
 
    净乐宫西路,原有正殿、斋堂、浴堂、神厨(亦名秀香钱库)、道房、配房等,均为明代建筑,到民国时期,宫宇大多倾圮颓废,将西道院正殿及配房拆毁,砖石用于修建均县高等小学校操场。
宫内原有更衣亭,和朝拜殿每年元旦官绅座班朝贺云集于此。民国年间设立农业学校。1958年国家建丹江口水库,净乐宫部分构件迁至丹江口市。
 
    今朝复建净乐宫
 
    1、历史的回顾
 
    建国初期,1952年10月,水利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率领各部门负责人及中外专家近百人查勘汉江中下游河段,重点是丹江口坝址、以期全面研究汉江治理和开发,专家考察团由北京来到武汉,溯汉江而上,考察碾盘山坝址、丹江口坝址。之后历经六年的综合论证、研究、规划设计,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听取了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的汇报,批准兴建丹江口工程。
 
    为了抢救和保护丹江口库区的文物古迹,1956年,湖北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库区文物进行详细的普查,1957年向固国务院提交报告,其中详细并列了文物搬迁及所需的费用。固国务院以(1957)文念字第122号文件批示:“划拨专款33万元,由丹江文物搬迁领导小组掌握使用。”从1958年到1964年,六年的时间里,在丹江口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由长办、丹江口工程局、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了专班,对库区文物进行了大搬迁。
 
    2、均州净乐宫大搬迁
 
    1959年上半年,由湖北省文物局及省博物馆、沈启康、高仲达、丁安民、潘炳元工程师负责,对均州净乐宫的文物进行了整体测绘、单项测绘、编号测绘、拍摄照片等一系列严谨的专业测绘工作后,即组织施工人员按照拆卸方案,对净乐宫古建筑大石牌坊进行拆卸。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完全依靠人力和绞车扒杆来完成拆卸净乐宫大石牌坊工作。我们从当时的拆卸照片上看,拆卸工作十分艰难,从拆卸巨型龟驮碑高8.03米,崇台通高2米左右,加起来就有10米高。总重量约102吨,由四大件组成,其中碑帽约10吨,碑身19吨,龟62吨,底座11吨。这些文物不准破开,只能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从大到小一件一件精心拆卸。如华表柱由三部分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冲天吼(亦称蹲吼或蹲龙)、云柱、寿柱,影壁全为青石垒砌而诚,下为青石组砌雕刻有卷草花纹的须弥座,枋心为“孔雀牡丹”盒子,角岔花纹为卷草纹,顶为青石雕刻单檐歇山式屋面,上施青石龙吻、正脊、垂脊、仙人、小跑等仿琉璃屋面构件,造型生动,雕刻精美。从现状上看,拆卸546年前的石雕精品,的确没有一点损坏。
 
    3、净乐宫构件水运至丹江口
 
    1958年9月,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工。当时在大跃进的年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期不断提前,时间极为仓促,抢救文物工作只能主要以净乐宫等主要宫殿为重点。据统计,当时共拆运出古建筑12座,计有为国内外罕见的两座各重达102吨的巨型龟驮碑2座(即俗称龟驮碑组雕)。大小两座石雕牌坊、山门;以及石狮、石象、石猴、石碑、石镜、石条等精美绝伦的石雕工艺珍品近千件,此外还有860尊铜铸、铁铸、石刻、木雕神象,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20余件,其余各处文物因财力、物力和时间问题,未能及时抢救出来而全部淹没,古墓葬、均州城墙淹没于浩瀚的烟波之中。
在古建文物的水运过程中,丹江口工程局以当时载重量最大的运输铁船“创建号”运送两座重达200多吨重的龟驮碑石雕。从当时净乐宫到均州城东的小东门,修了简易的运输通道。“创建号”就停泊在小东门外的上水门码头。工程师们为了不让文物受损坏,设计了一种拖运工具。在厚钢板两端焊有固定大铁环以便于推拉操作,钢板上面放置石构件,下面先用硬质树木作滚木,用重型“东方红”履带拖拉机作牵引。这样一天走不到50米,因圆木要一根一根往前转,木质不好的一次就压碎了,好的木材也用不了三四次就要换新的。就这样耗费了大量的优质圆木,才把8件巨型石构件运到河边。上船也决非易事,事前修筑好专用码头,把船固定牢靠,仍由拖拉机从后面慢慢地向前推滚木板滚上船。在运送过程中仍伤残数人。
 
    装好这些石构件,已经是1959年冬天。恰遇秋季天旱无雨,河水低落,“创建号”开不走。一直等到第二年秋季洪水到来才运到丹江口左岸土坝处。也是怪事,1960年9月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持续五天,水位暴涨到海拔120.59米,这样“创建号”才得以启航。水位的升高使丹江口左岸土坝处卸位也相应升高,为下一步搬运省了不少事。
 
    石构件运到丹江口后,两只巨型龟驮碑石雕仍采用均州的老办法,经大坝一路搬运到丹江工程局物资处,在这里放置到1962年。
 
    关于两座石牌坊、九通石碑和三组石雕造象,是1961年才运到丹江口物资处的,运送方法同前。最重的是寿柱(6根大元柱带抱枋)1根重九吨,通长7.67米,在上船时一根掉进汉江河里,一根大梁枋也掉进汉江河里。全部的配套崇台和蹬道以及五组石雕须弥座、石栏望板望柱条石、城砖、地砖等全部淹没在汉江河里。(注:上文引自张华鹏《净乐宫的创建、拆迁和再建》)。
 
    4、丹江净乐宫选址
 
    第一次选址,根据《蓝图》净乐宫的新址拟定为蔡湾大队的狮子岩。当时的丹江口城建局局长夏克(兼)对此表示同意。但受当时交通条件的制约,无法运送两只巨型龟碑石雕这才不得不改变原定方案。
 
    第二次选址,1961年下半年,时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钱运铎,湖北省文化局胡美洲(后任省文化厅副厅长),以及当时省文化局的高仲达处长、孙启康处长到丹江口,会同当时丹江建设局的陈报东主任,吴士勤科长,涂永珍工程师先后踏勘了丹江口金岗水库北坡的地形。考察的专家认真研究分析了金岗水库周边的地形地貌,从建筑风水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认为这里地势高爽,以金岗水库水面水北为阳,山南为阳,高爽为阳;反之,水南、山北、低湿之地为阴。历朝帝王宫殿,皆朝阳,意在利于大治。这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案山、几山一应全有,是理想的风水宝地。是净乐宫最佳的复建之地。
 
    净乐宫新址确定后,钱运铎向“丹江口库区文物搬迁领导小组”会议作了通报。会议还决定将净乐宫遗存文物由物资处搬运到复建的净乐宫新址-丹江口金岗水库北坡。会议还明确了文物复原施工由总部基建局负责,丹江口建设局负责修建工棚并保管文物、勘测、没设计、预算等项工作。
 
   5、丹江口净乐宫复建
 
    时任湖北省省长兼丹江口工程指挥长的张体学同志,也曾多次指示:要尽最大努力搞好武当山的库区文物抢救搬迁。淹没的这批文物要想全部恢复是不可能的,乘搬迁文物复原时,在丹江口集中修复一个宫是可以的,然后把所有搬迁散存放的文物,全部集中在丹江口陈列,让广大劳动人民参观游览。
 
    遵照国务院及湖北省的文物保护指示,丹江口工地城立了由丹江工地党委及丹江工地总部各部门、湖北省文化局、湖北省博物馆、光化县委员会(当时为均、光合县)、文教局等20余个单位组成的“均县文物搬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领导和负责文物搬迁事宜,从1958年到1964年,6年时间在丹江口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由长办、丹江工程局、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了专班,对库区文物进行了大搬迁。
 
    1964年,丹江口工程复工后,湖北省文化局向省政府提出,请求作好和完善已迁移的文物保护和复原工作,1965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65)鄂文字144号文件批示通知:“请丹江口工程局依据丹江工程空隙时间穿插安排,逐步解决。”
 
    此后,丹江口工程局同丹江文物搬迁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华集中全部搬迁文物、古建筑构件,在丹江金岗水库北坡复原建设净乐宫。具体的施工由丹江口工程局直接负责。1965年动工,两座巨型础工程完工,巨型赑屃复原到位。接下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净乐宫复建工程全部停工。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品搁置在荒野,风吹雨淋,196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竣工,原复建机构人员变动,复建工作停止。
 
    20年后,1984年3月8日,《人民日报》以“净乐宫文物何处去?垒田、垫墙、修粪坑?”为题,刊登了几位人大代表的一封信,尖锐地指出:“价值连城的国宝被当作废物遗弃糟蹋,哪还有华夏民族的文明传统?”自此,中央有关负责同志亲临现场察看严肃指出:这是花钱搞破坏。珍贵的文化遗产,即将毁于今天,实在可惜和遗憾。
 
    1987年8月,丹江口市文化局局长傅忠金、副局长周作奎组织文物工程师考察复建净乐宫工作。先后完成了净乐宫复建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并依据规划确定中轴线,中轴线上仍按原净乐宫布局,依序为大石牌坊、山门、龙虎殿、玄帝殿、小石牌坊、圣父母殿、紫云亭在东南角。这一规划得到当时市政府认可,我们今天看到的净乐宫就是按当时的规划蓝图实施的。当时参与规划设计的有古建工程师周泉林、张华鹏。参与此工作的有丹江口文化局文物科长徐应年,博物馆馆长扬基明,以工作人员高波、唐丹。
 
    1987年10月后丹江口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智忠直接参与净乐宫复建工作。此后丹江口文化局邀请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凝乐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净乐宫复原总体规划》此规划於2000年12月完成。接下来的复建各项工作都是在此总体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2001年9月在陈智忠、王永成、龚红欣、张瑞刚直接参与净乐宫大石牌坊定位放线等工作。完建大石牌坊的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古建修复工作。当时我们面临的是散置在郊外的净乐宫石构件,而且大部构件已破损,我们根据古建文物修复规定:第一,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历史的原貌。第二,不要在维修工作中对古建筑造成破坏,不要把好事变成了坏事。第三,古建筑修缮的原则,(1)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2)“四保存”的内容,1、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2、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3、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4、保存原先的工艺技术。
 
    我们根据上述古建修复原则精心组织施工,在大石牌坊施工过程中,我们邀请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长祝建华研究员到施工现场指导工作,一些具体的古建修复技术难点在现场具体解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2年12月,顺利的完成了大石牌坊的复建工作。后经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专家验收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净乐宫大石牌坊的复建符合古建修复原则,是一次完整的石构建筑复原的典范。
 
    200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丹江口净乐宫大石牌坊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3月31日中共丹江口市委,丹江口人民政府在丹江口净乐宫举行了:丹江口市净乐宫复建竣工暨开光大典。
 
    至此净乐宫前世今生得到完美的诠释。
 
    本文作者:
 
    陈智忠:丹江口市文物局文博馆员
 
    王永成:丹江口市建设局高级工程师
 
    芦华青:武当山文物局古建工程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