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一江清水孕育绿色希望

★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专题报道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正文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网 发布时间:2006年8月3日9:52 文章编辑:谢婷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8月3日 (秦延安 张俊)  从碧波荡漾的瀛湖溯流而上,夹岸柳绿桃红,远山如黛,近水透绿,一江清澈生命水,蜿蜒向东流。汉江水绿了安康,安康保护着绿的汉江,一江清水孕育着无限希望。
 
南水北调的重托
 
 
    汉江是长江水系最大支流,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是目前唯一一条未被污染并达国家Ⅱ级水质要求的清水。汉江流经安康境内约340公里,全市人均占有水量3650立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水力理论蕴藏量469万千瓦,可开发量近300万千瓦,其中汉江干流210万千瓦。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大中城市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汉江丰富的水资源为国家“南水北调”提供了可靠水源。为了让首都人民喝上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安康市委、市政府把沿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质安全保护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将环境和水质安全保护纳入各县区政府及部门的年度考核,提出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水电兴产业,以产业富民强市的经济建设发展策略,即通过对山、水和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孕育绿色;依托绿色资源,构建绿色种养、汉江水电、特色工业以及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经营绿色;积极发展和大力提倡绿色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绿色。一江清水成为安康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生态保护守住一江绿水
 
 
     2003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切实强化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坚持把秦巴山地生态建设与汉江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以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同时,他们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为契机,相继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天然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农林能源改造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浩大工程,特别是对瀛湖库区的绿化治理,自1999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使得瀛湖库区周边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性发展。为加快库区周边直观坡面绿化治理步伐,2005年,安康市又启动了大瀛湖绿化治理工程,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在汉滨、岚皋、紫阳、汉阴4县区17个乡镇全面实施,截至目前,库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护岸林、护路林完成整地挖坑628880个,植树32.2万株。据了解,“十五”期间,该市共投资20.3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6.4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174.96万亩,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5.4%。目前,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的生态环境,为实现汉江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了保证。
 
防治并重确保一江清水到北京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将从汉江引水15亿立方米,此举对汉江水资源保护无疑是千斤重担。如何保护好汉江,送一江清水到北京;如何使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成为一项对上游有利,使下游受益的全局性建设项目? 在汉江被确定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后,安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开展资源利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综合治理,使汉江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效果。在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他们对排污企业进一步加强监管,先后关闭了沿江、沿河的120多家小厂小矿,地方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4800多万元,使49户污染企业治理达标,对限期治理不能达标的37户企业予以关停。同时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有效防止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为加强汉江水质保护,全市多方筹集资金,“十五”以来累计安排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300万元,国债资金5700万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方式,拉动配套资金6100万元,用于汉江流域安康段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能力建设和27个重点污染源治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