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Ⅰ”类水质!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9月11日讯(傅立波 李启东)又是一次“Ⅰ”类!8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上,丹江口水库水质再次被标明为“Ⅰ”类。同是这一份“周报”,列入全国7大水系82个自动监测站中,列入“Ⅰ”类的只有四家。
设在丹江口水库坝体左侧的胡家岭检测站每4小时就发出一组水质数据,通过卫星直传国家环保总局。三年多来所得6000多组数据显示,这里始终是“Ⅰ”类。据十堰市环保局长吴成昌介绍,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类且十分稳定,这在全国7大水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源头之水,碧波千倾,这对十堰人来说并不以为奇。但同期“周报”显示:全国7大水系中,Ⅴ类水质就占18.7%,劣Ⅴ类水质更为28.4%。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80%的河流水质遭到破坏而不能维持鱼类生存!
水是生命之泉,我们究竟还有多少甘泉可以滋养生命?
当母亲河两岸,人们在守着黄河买水吃;当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之际,丹江口水库,这个年汇入量364亿立方米的水库,拥有的是一类水质!
2002年5月,面对碧波浩淼的丹江口一库清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赞叹:这确实是一库难得的清水!
财政少收入1.4亿元,但库区年可削减污染物2亿多吨,值!
一部丹江口水库的历史,就是十堰人真情付出的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建丹江口水库,十堰拆迁房屋16万间,淹没县城两座,移民28.7万人;淹地30多万亩,消耗森林资源1000万立方米;270名干群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全面展开之际,源头始终保持着Ⅰ类水质!对此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熊玉泉解释:“丹江库水如此清冽洁净,主要是源头地区实行严格的森林保护政策,严禁造纸、冶金等污染性企业生存!”
投资1.2亿元建成的丹江造纸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拥有职工1200人,年产量1.5万吨。而如今,这家雄居汉江边的“污染大户”大门紧锁,关停这样的一个厂,市政府减少税收上千万元。但政府看重的是,年可减少污水排放450多万立方米。
为了一库清水向北流,十堰需迁建企业121家,迁建期内年减少市、县财政收入1.4亿元。有人说,这是赔本买卖,十堰认为:库区可年削减污染物2亿多吨,值!
关厂的同时,十堰还“掏大钱”治污。东风汽车紧固件有限公司投资290万元新上废水处理系统,废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六里坪铁路系统投资660万元兴建了3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400立方米;在郧西、竹山等县,“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纷纷开始启动……2001年,市政府又筹资2.76亿元,新上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6.5万吨,年运行费用3900万元。
政府对新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今年元至5月,该市否决污染项目26个,涉及金额8亿多元。
为了一库清水,十堰117万农民将赖以生存的89万亩耕地种上了树;政府投资1.2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105条;8.5万人将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乡。
“不论困难多大,我们都要保护好汉江水源,这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不废江河万古流”。万古不息的江河奔流常为人们借喻为事情的蓬勃发展趋势,水占地球表面70%以上,正所谓“取之不绝,用之不尽”。但如今,水向我们发出了警告。我国城市缺水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
今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表态,全国农村有3000多万人吃水困难、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在北京,地下水位每年降低3米,水井日益干涸;黄河、淮河等由于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人们守着大江大河买水吃。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却逐日递增。
南水北调,是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夙愿,也是北方焦渴大地的渴望!为了实现这一夙愿,需要水源区人民作出真诚的奉献。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南水北调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湖北的大事,全省人民要象支援三峡工程一样支持中线工程”。
“不论困难多大,我们都要保护好汉江水源,这是我们神圣的责任。”十堰市委书记赵斌的话也是掷地有声。
但要总面积745平方公里的丹江水库保持一类水质,绝非一件易事!
污水治理的硬性支出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新建的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年缺口费用2600万元。实现污水排放最小化,政府还需新建两处污水处理厂,缺资4个亿。
库区迁建关闭企业、生态移民,直接导致财政压力。迁建企业121家,财政收入年减少1.4亿元,企业迁建停产造成职工失业,财政年增加支出1600万元;调水年减少发电收入5.4亿度;减少水土流失需生态移民14万人,政府又要投资2个亿。
保一库清水给发展带来的硬性制约,也实实在在的落在十堰人的双肩上。按照环保要求,造纸、冶炼等大批项目无法引进,库区在产业的选择和调整遇到困难和压力。
十堰退耕还林、森林资源保护的任务占全省的1/5,控制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小流域,国家短期内尚无大的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因环保而放缓。
“送一江清水进北京是十堰第一位的政治任务”
要确保丹江口水库永远是一库清水!2002年,温家宝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水源区提出了政治要求。
赵斌说,“送一江清水进北京”是十堰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市委政府站在历史、现实和战略的高度,以协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出发点,毅然提出“工业兴市”和“生态立市”并重的发展思路。
5年来,该市引进资金102亿元,发展水电、旅游、医药和绿色食品工业。目前,松树岭、孙家滩等23个装机122万千瓦的水电站建设稳步推进,年增发电收入13.5亿元。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已经融入神龙架、三峡、西安等黄金旅游圈,年收入超过25亿元。
大力发展茶叶、柑桔、中药材等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38类农产品被国家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绿色食品。农村发展沼汽池10万口,“种-养-沼-种”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初步确立,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到去年,该市水电、旅游、医药、绿色食品四大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比上年增加33%。
十堰还大力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年来,该市投资34.2亿元,吸引世界高新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37项,对电解铝、皂素、汽车铸造等25个骨干老工业项目进行改造,更新生产线43条,工业废水排放年减少1.2亿立方米,87家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政府坚决淘汰和拒绝“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去年共拒批建设项目83个,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87个。对该市125家排污企业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对56家企业的污染防治实施在线监控。
环保的大动作,带来的是环境的大优化。目前十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1.23%;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3.42%。在2003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中,十堰被评为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
“山顶松杉栎,山腰栗果杂,山脚桔杏桃……”一个绿色的生态圈正呈现在引水源头的山山洼洼间。该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73万亩,天然林保护1643万亩,森林覆盖率45.65%,有水源涵养林25万公顷,水土保持林72万公顷。
为十堰市民的环保行动所感染,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调水受益区先后在丹江库区建起的“生态纪念林”,造林面积5万亩。今年,营林面积1万亩、投资663.8万元“武警奥运世纪林”工程又在源头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