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博物网:房县门古寺镇民间艺术叫响全国

★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研究专栏 >> 新闻报道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7年7月13日11:20 文章编辑:孙华传
    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7月13日讯 (张兴成)近日,房县门古寺镇经湖北省文化厅批准,申报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在省市民协、市民俗学会的支持下,将编辑出版《房陵锣鼓歌》,《门古民歌》现已付梓。

    门古寺镇位于房县西南山区,民间艺术蕴藏量大,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中年以上男女会唱许多古老的民歌,会讲许多民间故事,且民俗文化极具特色。这里的民歌有过山号子、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种类;有高腔、平腔、拉花腔、八岔腔等腔调;有的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生活、恋爱婚姻,有的传授文化知识,有的唱“四书五经”、“曾广贤文”和“三字经”;还有长篇叙事民歌,特别是发现了汉民族创世史长篇《黑暗传》、《盘根歌》;房陵人周朝太师尹吉甫编撰的《诗经》民歌,至今仍在这里传唱。据统计全镇歌手、故事手、谚语手、唢呐手、打击乐手等共有96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8%。

    该镇望佛山民歌是一座丰富文化宝库,内容丰富,品种之多,有山歌、情歌、姐儿歌、劳动号子、丧鼓歌、生活歌、田歌、薅草锣鼓、打猎歌、采药歌等等。从1986年该镇开始采集民歌,18年共采集民歌4000多首,计200多万字。这些民歌经省市专家的审阅及通过民间歌手现场演唱,认为望佛山民歌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的音乐特点: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三、旋律优美,唱腔独特。下面就望佛山民歌特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该镇18个村,102个组,7220户,31371人,方圆400平方公里,有80多套锣鼓唢呐民间乐器,有民间艺人、民歌手5000余人,能唱千余首民歌的120多人,能讲i00个故事以上的有150多人,能吹30多个以上调子的唢呐手30多人,有很多“戏窝子”、“歌师”、“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

     李昌禄,今年86岁,能唱1000多首民歌,表演150多部小戏,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民间艺人,是远近闻名的“歌布袋”、“皮影大王”。

    在望佛山脚下,82岁的“民歌王”何立刚,他能唱 1000多首民歌,曾获得门古寺镇望佛山民歌大赛一等奖。谈起唱民歌,何兴刚兴致勃勃地说,唱民歌以歌为乐,不仅精神乐观身体好,而且以歌育人,美德好,家庭与邻里和谐相处,不赌搏,文明户多。何立刚还感到欣慰地说,我家娶儿媳、孙媳和出嫁女儿,对方一听说是远近闻名的“民歌王”何立刚家庭,听歌知人品,一说就成。民歌王胡元炳,住家胡家街村,14岁参加乡剧团,现虽己年近七旬,但仍然天天爱唱歌,他搜集整理有上千首民歌;项家河村孪生兄弟歌王吴乐兴、吴乐月,两人经常同台唱民歌,多次在县乡民歌赛上获奖。 

    在门古寺镇,赶上镇上举行的“民歌、民间故事表演会”,各村的民歌手、故事篓子纷纷登台表演自己的拿手戏,整个会上洋溢着掌声和欢笑声。87岁的王天兰老人表演的民歌《十根帕子》,共有80句歌词,老人在台上一口气唱完,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被誉为“喇叭大王”的邓占奎,能吹70多种不同民歌的喇叭曲调;还有年过60多岁的邓发顶、刘帮英夫妇,他们不仅会唱多种音调的民歌,还会唱小戏、演奏民乐。歌手们一个接一个上台表演,听得人心花怒放,令人兴趣不休。

    现在都市时兴流行歌曲,山里人为啥喜欢传统的“土民歌”?在门古寺镇秦口村我们找到了答案。村书记王成祥说,全村728户3125人。虽然不少农户家里也有了电视,以及有些农民外出打工学了点流行歌曲,但取代不了乡土民歌,因为农村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需要乡土气浓郁的、鲜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民歌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特别是现在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需要文化生活,更需要“精神食粮”,以及过去农民负担重,群众见了村干部害怕催逼税费,近而远之,于群关系紧张,现在落实三农政策,取消了税费,干部通过“复兴”民歌,活跃农村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民歌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载体。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使间断了20多年没玩灯的秦口村,今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了60多人参演的春节花灯会,全村扶老携幼有2000多人参看,本镇和竹山县临近有9个村的村民赶来观看,还被巨峪、高塘等村租车接去演出,就连县大禹水电开发公司还派专车把村办花灯会演出队接去进行专场演出。这些节目,不仅有古老的传统民歌、采灯,而且将农村政策、村里公务公开、十唱镇村干部事迹等编成节目,群众看后无不称赞。

    在门古寺镇,人们还用《诗经》里的《蓼莪》民歌来哀悼已去世的父母。居住在门古寺镇门古村一组今年81岁的退休教师王天朋说,他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过世,晚辈们就会请两名《诗经》童子念“蓼莪”一文作为祭文,念唱:“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拊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歌童子音调哀伤,表情沉痛,让来凭吊的人莫不感到悲伤、流泪。

    2500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民歌至今何以仍在房县门古寺镇民间传唱?这引起了湖北省、十堰市民间文化专家的特别关注。

    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广舆记》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据房县文化部门有关文物普查,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房县榔口乡白渔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尚有宝堂寺岩庙遗迹,在“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的大型石雕龟驮碑上记载有“…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此地灵人杰…”据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县志》“大事记”中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房县志》在“历代县人诗文选”中选载有“【西周】·尹吉甫《大雅·崧高》、《大雅·丞民》”及“尹吉甫之子尹伯奇写的《履霜操》诗歌。”

    为让门古寺镇民间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4年9月以来,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省民间艺术家协助主席傅广典、秘书长鄢维新、十堰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等专家来到门古寺镇采风后,感到特别惊喜,他们认为,门古寺镇民间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蕴藏量大,历史悠久,尤其是神农文化、西周诗经文化、流放文化、秦楚边沿文化、汉水文化等颇具特色。特别是民歌具有“秦韵、巴音、楚调”的特点。这些古老的汉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大批“民歌王”和“故事篓子”,使古老的民歌得以世代的传承。

    专家的发现,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观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湖北日报、十堰日报、香港大公报等纷纷进行报道,使门古寺镇民间艺术为世人所瞩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