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传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研究专栏 >> 文化遗产申报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7年7月7日8:25 文章编辑:孙华传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6月12日讯(袁源)记者今日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获悉,由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县榔口乡人民政府和十堰市民俗学会挖掘、整理上报的《尹吉甫传说》,6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鄂政发〔2007〕38号)文《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被正式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十堰市房县民俗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而且《尹吉甫传说》中收集挖整的珍贵资料、考察的文物遗迹等对研究我国西周诗经文化、民间文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和浩瀚的书海宝库中,“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亦是被歌颂者的中华诗祖、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食邑地——鄂西北千里房县,古称房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昔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周文王化行江汉,是为召南”、“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春秋为防渚,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据明代《郧阳府志》载:“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 明《广舆记》、《明统志》、《万历郧台志》、清乾隆版《房县志》,1947年出版的《辞海》等古今文献,均有许多关于“尹吉甫房陵人”的相关记载,尤其是在房县不仅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庙、墓等许多文物遗迹,而且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尹吉甫的民间传说,世世代代相传。以及在房县城东青峰山峦的榔口、青峰、万峪、沙河等乡镇及紧邻的丹江口市官山镇、盐池河乡等地,有尹氏后裔326户1126人,其中:房县青峰、榔口、万峪、沙河乡有58户188人;房县城关镇有56户143人。另据有关统计,从房县万峪、榔口、青峰等乡镇外迁到临近丹江口市官山镇尹姓有103户392人;盐池河乡尹姓有22户81人。尹吉甫的传说不仅在这些地方广为流传,尤为在尹姓家族中传为佳话。现年77岁的尹维鹏不仅能讲相关尹吉甫的许多传说故事,而且一口气能背出尹姓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住在榔口乡万峰山宝堂寺尹氏宗庙附近、现年82岁的刘大斌,不仅能讲许多尹吉甫的传说故事,还会唱《诗经·关雎》民歌。房县文化馆馆员杨才德、原十堰市群艺馆馆长徐树棠等1980年在房县搜集相关民歌至今仍在千里房县传唱。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在房县,引起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鄢维新、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副会长陈吉炎等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他们多次深入房县,广泛采访传承人,研究尹吉甫及其传说,先后撰写出多篇研究文章。十堰市民俗学会多次到房县考察尹吉甫与西周《诗经》文化及其尹吉甫传说故事,现己收集挖整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10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200多MB及录像带10多盘,拍摄照片资料3000多张。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十堰市委、市政府、市文化体育局和房县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榔口乡党委、乡政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支持和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据房县榔口乡党委书记、乡长周明国介绍,为了保护好尹吉甫家庙宝堂寺等文物遗迹和尹吉甫传说,乡政府先后召开了尹吉甫传说搜集挖整座谈会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座谈会;对有些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对宝堂寺大殿外龟驮碑搭建了简易雨棚,搜集了部分散落在附近的宝堂寺石器;对附近的农民加大宣传,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搜集有关尹吉甫的民间传说;历时1年半修筑了通往尹吉甫宝堂寺所在村的水泥路等,着力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是让房县及榔口乡走向全国和让世界了解房县及榔口乡的一张文化名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