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到十堰调研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日报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7日9:40 文章编辑:青山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11月17日讯 据(十堰日报)报道(记者摆利平):11月13日至14日,围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情况,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李津成率专家组来十堰市调研。省委常委、副省长汤涛,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嗣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华滔,副市长梁吉祥先后陪同调研,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境与移民司、政策及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期间,李津成一行先后察看了竹溪县创艺皂素有限公司,竹山县文峪河水质污染、圣水茶场、城关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黄龙滩水库生态建设情况。每到一地,李津成一行都详细了解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情况,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创艺皂素有限公司,李津成一行详细听取了该县黄姜皂素循环经济生产项目技术研发与项目建设进展,仔细询问了黄姜生产和加工环节中的工艺和污水处理情况,并一再叮嘱,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要密切监控黄姜皂素清洁生产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指标,盯牢盯死,不达标,不准生产,不准排放;要建立系统的监测手段和污水处理技术体系,进行长期的污水处理测试,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
在世纪百强大酒店会议室,李津成一行听取了十堰市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自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经济工作一起研究、安排和部署。从长远保护南水北调水质的大局出发,我市先后颁布了《十堰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十堰市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制定了《黄姜生产达标排放标准》、《十堰市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实施方案》等地方性管理措施。在着力推进水源区经济结构转型、严格控制库区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0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全市先后关停130余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强制性关闭黄姜加工企业69家,对15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积极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建设,目前,有6个污水处理厂相继开工建设。
李津成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保护水库水质清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十堰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水源区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在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方面,各项治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李津成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适应南水北调长远的水质要求,继续加强治理重点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城市治污基础设施,提高各控制断面水质监测水平,下大力气,抓好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各项建设工作,确保“一库清水向北送”。他表示,将把这次在十堰的调研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迅速汇总,尽最大努力积极协调各方,完善配套政策,帮助地方发展替代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推动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建设工作。
汤涛、张嗣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的思想认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已经确定好的项目,坚决做好,让国家投资更好地发挥效益;积极探索建立治污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确保库区水质优良。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