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俗民间文化 >> 正文
增强文化自觉,弘扬民俗文化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8年3月3日17:52 文章编辑:胡沔凌
李相斌
 
    1月24日,吕家河民歌被文化部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示,笔者到丹江口市官山镇实地调研。官山镇政府正科级干事冯万众同志为了让我更多的了解镇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拿了一份镇第三届二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让我看。
 
    一般来说,乡镇政府经济工作报告的内容当然应该是工作回顾、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今后任务等等,但官山镇党委书记、镇长陈信斌同志的这份2008年2月20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却与众不同,他把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社会进步、今后任务等各项工作与文化紧密地、有血有肉地结合在一起,用大段的文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去讲文化,讲文化与各项工作的关系。他把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宝贵的资源,作为各项工作的一种动力,而不是漠然置之。他在报告中的“三搞两不搞”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三搞两不搞”本来是民间一种俗语,意思是只要你认准了的事,方法对头,意志坚定,三搞两不搞就能把这件事搞成功。陈信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恰巧就应用了“三搞两不搞”这句俗语。第一搞,就是 “把吕家河民歌搞响”。
 
    吕家河民歌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发现并开掘成功的一个“民歌村”,是湖北省三大民俗村之一。这个村版图面积18平方公里,5个村民小组,182户,749人,能唱2小时以上民歌的歌手85人,占总人口的11.3%,其中4人能唱千首民歌。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先生亲临吕家河村考察后感慨的说:吕家河民歌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现象,而不是僵死的古代文化化石。只有在这样的民歌村,我们才真正进入一个完整的“民歌文化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民歌的全部社会价值。而陈信斌报告中的“第一搞”就是认识了吕家河民歌的社会价值,并抓住了价值取向的根本——“把吕家河民歌搞响”!
 
    把吕家河民歌搞响,陈信斌一口气讲了六条措施:
 
    积极传承民歌,普及民歌,营造民歌新氛围。报告中说,吕家河民歌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官山镇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再就是真正把民歌文化作为扬名富镇的品牌来抓,开展民歌进机关、进学校、进农家的“三进”活动,所有在官山工作的同志以会唱民歌为荣、都要学唱民歌,民歌进课堂师生都会唱,家家户户唱民歌,形成人人唱民歌、事事皆唱歌的氛围,迅速让官山民歌火起来,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民歌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开发民歌,打造民歌新品牌。积极与丹江、十堰有关部门协作组建一个具有民族艺术水平的民歌民俗表演队伍,编导汉民族歌舞,以“走出去,请进来”和举办民歌节、民歌演唱会、民歌大赛等活动,唱火官山,唱红丹江,唱出十堰,唱响全国!
 
    厚待歌师,培育新歌手。积极争取对有贡献老歌师的优待政策,定向保送培养热爱官山的青年新歌手,使民歌传承后继有人。
 
    组织活动,把保护工作推向新高潮。举办新闻采访报道培训班、新闻采访笔会和南神道风光、民俗文化摄影展,电视台拍专题片;邀请专家学者、高等院校到吕家河采风调研,进行深层次挖掘研究,不断推出新成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擦亮招牌,注册商标。发挥“吕家河民歌村”的品牌效应,做好“吕家河”系列商标的注册工作,让这个无形资产成为官山的有形财富,为官山人民造福。
 
    创造环境。树立“项目兴镇”的观念,招商引资,加快吕家河民歌民俗演艺楼、配套文化设施及景点建设,为吕家河民歌村旅游搭建大发展平台,推动经济发展。
 
    陈信斌还说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关山经济及社会搞和谐繁荣搞起来;不利于官山发展的事不搞和不利于团结的言行不搞。
 
    作为乡镇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能这样大篇幅的讲民间文化,并且作为“三搞两不搞”的第一搞,还讲出了一条条的具体地保护措施,真是难能可贵!同时,从陈信斌同志的“三搞两不搞”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官山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更让我们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无比欣慰!祝愿以陈信斌同志为首的官山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三搞两不搞”,把官山镇越搞越红火!
 
十堰新闻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版权所有,所刊稿件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