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农民当“龙王”自管“小农水”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2月12日7:43 文章编辑:青山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2月12日讯(邹蔚烈 罗传根):2月11日,竹溪县蒋家堰镇颜家街村用水协会组织成员清理堰渠,按照与用水农户签订的合同,放水抗旱浇灌农田。这是该县改革农村水权,农民自主当“龙王”,自管自用“小农水”的一个场面。
    竹溪是大山区农业县,过去由于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致使库塘渠堰泵站等小型水利设施管理形成了“政府鞭长莫及、集体力不从心、农民爱莫能助”的局面。农村税费改革后,该县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的“小农水”体制改革,全县87%以上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实现转移,盘活资产1500多万元。
    在加强政府协调和水行政监管的同时,该县把群众自身受益的水事交给群众自己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政府支持,财政补助,农民投工,自管自用。为建立“民生水利”长效投入机制,县财政、水务部门采取“上争资金补助、激励企业参与、受益农民自筹”的方式,用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吸引民营业主和有能力的农民出资办水厂、兴水利、经营“小农水”设施。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财政、水务部门确定“小农水”公共服务分别实行市场化、半市场化、非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的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助;对供水源地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采取财政投资为主体,农民投工为补充的公办民助措施;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性补贴、群众参入的办法;对户建户用户管的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供水抗旱工程设施建设,实行政府补助,民办公助,受益户出资建设和维修管理。政府逐年增加“民办公助”农田水利财政投资,农民明确了自己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主体地位,主动把建设、使用、管理水利水保设施当作自己份内的大事来办。
    建立农民水协会、用好水权管水事,是竹溪县巩固与发展水权制度改革成果、确保“小农水”越办越好的良法。蒋家堰镇颜家街村在全县率先成立管水用水协会,建立了水事各项规章制度,合理确定并公开供水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还将拍卖山塘的1.2万元收入用于供水设施维修。农业用水按每亩每年交10元水费,提取20%作为协会积累,用于堰渠维修。蒋家堰镇政府总结推广颜家街村水协经验,在全镇已建立农民水协10余个,会员达4500多人,协会管理渠系60多公里,灌溉面积1万多亩,去年收取水利设施维修基金10多万元,既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又大大减少了用水纠纷,促进了安定团结和新农村建设。
    财政部门扶贫援建的龙坝乡吴坝村水塔、机井、过滤池等5处自来水设施,由3名热爱公益事业的农民承包管理,统一水价,水费收支公开透明,村民每人每月只出3元水费,用于小修管理费用支出和工资。水毁等自然灾害毁损供水设施,从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经费中支出,由村委会出钱出人修复。据了解,全县64个整村推进重点扶贫村的安全饮水工程,都建立了管水用水协会组织和行之有效的制度。该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设施由于普遍建立了有偿使用制度,“红火一阵子,又成烂摊子”的重建轻管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民生水利,民众受益。蒋家堰镇小坝子村,以往灌溉渠道弯弯曲曲破破烂烂,沿途“跑冒滴漏”,末堰水时有时无。最忧心的是,每年插秧时节,全村人都要等水,多则要等十天半月。近年来通过县里扶持“小农水”项目资金128万元,水务部门派来专班施工,村民投工开挖基槽,建成了12618米的U形渠,由村里管水用水协会管理,村里每年付给管水员报酬,全村680多亩水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如今小坝子村,清辙渠水绕村庄,鱼跃荷塘稻花香,人寿年丰农家乐,胜过江南好风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