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60多万亩农作物遭受严重旱情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9年2月13日11:57 文章编辑:原野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2月13日讯(徐毅 张振)笔者日前在武当山遇真宫、金花树村看到,田里小麦、蔬菜等作物干旱严重,柑桔树叶枯黄,不少水渠无水。当地金花村村民九十岁老人余志德介绍说,这是当地自1937年以来,少见的一次干旱。
    据十堰市农业局、气象局等部门有关资料反映,自去年秋播以来,十堰市持续干旱少雨,旱情不断持续发展,严重影响越冬作物的生长和双夏作物收成,这次干旱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目前,旱情仍在持续,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此次旱情特点:一是发生时间长。气象资料显示,从去年11月以来,全市降水明显偏少。全市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左右,降雨量仅为2.7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90%。丹江口、十堰城区、郧县、郧西连续48天无降水。光照偏多,土壤蒸发量大,典型的干旱暖冬季节造成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长时间严重旱情。二是受旱范围广。全市无论南部、北部,高山、低山,全部受旱,粮食、经济作物普遍受旱。据统计,全市溪流断流150条,干涸山塘5820口,水窖1300口,水库90座,392眼机井出水不足。三是旱在关键期。前期干暖相伴,后期干冷交替,旱情正发生在小麦、油菜幼苗生长的关键时期,小麦分蘖比正常年份少两个,油菜叶也比正常年份少2-3叶,越冬作物生长发育滞后,无墒田管,苗情很差。柑桔和茶叶的花芽分化弱化,将会严重影响春季茶叶和秋季柑桔产量。
     长期干旱给该市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损失严重。据农情调查统计,全市夏粮夏油普遍受旱,严重受旱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我市在田作物总面积348万亩,其中小麦120万亩,油菜68万亩,蚕豌豆20万亩,马铃薯30万亩,蔬菜30万亩,茶叶38万亩,柑桔42万亩。截止目前,全市各种作物因旱受灾面积达261.3万亩,成灾面积135.1万亩。其中,粮油作物中,小麦受灾105万亩、成灾51.5万亩,油菜受灾53万亩、成灾31.3万亩,冬播洋芋受灾24.1万亩、成灾10.5万亩,蔬菜受灾27.5万亩、成灾17.5万亩;经济作物受灾86.9万亩、成灾35.3万亩;柑桔受灾35.8万亩、成灾8.8万亩,茶叶受灾面积31万亩、成灾13.5万亩,其中丹江口柑桔受灾20万亩、成灾3万亩,郧县柑桔受灾14万亩、成灾5万亩,竹山茶叶受灾面积9万亩、成灾5万亩,竹溪茶叶受灾面积16万亩、成灾6.5万亩;其他作物受灾20.1万亩、成灾13万亩。目前,日益加剧的旱情,使去年秋播作物生长受阻,病虫为害发生可能加剧。
     旱情发生后,十堰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月2日,市委书记陈天会紧急主持召开农口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就抗旱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3日,陈天会书记又带领农业、水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两竹”调查旱情,要求各地切实落实行之有效的科技抗旱救灾措施,加强对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及时抽调农业专家分赴各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省农业厅对十堰旱情十分关注,并派工作组亲临十堰检查指导抗灾。
    当前,我市正在狠抓抗旱救灾具体措施落实。一是广泛动员干部群众有水源的抓紧灌溉抗旱,适时适机开展人工增雨。二是要求立足抗灾春播,加强在田作物春季田间管理,千方百计力争夏季有个好收成,加大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全市已推广地膜洋芋10万亩,地膜蔬菜等20余万亩,有力保证了部分旱区农作物及时播种出苗。三是是要求立足调整春耕,坚持稳粮兴特,稳定水稻面积,扩大玉米、马铃薯、红薯、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作物种植面积。四是要求立足科技春耕,确保技术、培训、物资、示范落实到位。在抓好抗旱工作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防治工作。五是做好市场规划协调,调动农民抗灾的积极性,避免因灾使果农雪上加霜,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把灾害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