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元
来源:秦楚网-十堰晚报2009-2-8
元宵节将至,咱十堰人如何闹元宵?记者为此采访了我市民俗学会会长、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袁正洪,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活动。
据袁会长介绍,中华民俗里,春节只是家人团聚、吃年饭、探亲访友的时刻,真正热闹的其实是元宵节。所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就是这个理儿,过年氛围浓不浓也就看这元宵节热不热闹。鄂西北十堰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俗文化素以“楚风楚歌、巴俗巴音、秦韵秦调”特色闻名,《郧阳府志》中有“民风古朴,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男子烧畲为田,女子揖麻为布”之记载。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元宵前二日试灯,有龙、虎、狮、麟、车船、竹马、软索、节节高、鳌山等灯。自初十日起,结彩张筵,灯影与星月交辉,爆声与歌管竞沸,至二十后,乃罢。”多少年来,传统民间文化一直世代相传。
郧县“凤凰灯”一绝
凤凰灯是流传于郧县民间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蹈于1988年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的首篇。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独一无二的凤凰灯舞表演形式,它沿袭“楚人崇凤”的遗风,集民间绘画、民间手工艺和民间乐曲于一体,浑然天成。
凤凰灯用竹篾扎骨架,用细布、彩纸裱糊剪巾,从头到尾长约8米左右,两翼展开宽约2米左右,表演时双翅能扇动,凤尾可翘动。舞蹈表演由男性青壮年五人执掌,一人掌凤头,一人掌凤身,另有四盏鲜花灯,一盏牡丹花灯,一盏太阳灯,由六人分别举着立于表演场地四周;音乐伴奏古朴典雅,曲牌大都来自戏曲音乐和民间吹打乐。凤凰灯民间舞流传于郧县和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每年春节、元宵节在街头、宅前、场院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
房县热舞“火龙”
玩火龙是最具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火龙用竹篾扎成,一般由12节或13节组成,扎好的火龙连绵一里多路,玩耍时在每节龙的肚子里点上一个腊烛,全身通亮,所以也叫“龙灯”。龙舌、龙眼是活的,玩耍起来前后左右摆动,显出龙的精神和活力。
房县火龙从正月十三晚上开始“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六“倒灯”,前后持续四个晚上。舞龙者裸露四肢,身着红短裤,头束红布巾,在锣声和喂珠人的引导下沿街叫喊。观灯者要用烟花向舞龙者燃放助兴。正月十六灯会结束,叫“倒灯”。“倒灯”这天晚上,要回到火龙的出发地,这时的火龙已是千疮百孔,人们可争抢“龙皮”,火龙最终只剩下一身的“龙骨”,这时玩龙者用一把火送火龙上天,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龙皮”则被做成衣裳穿在孩子身上,传说可保一年不生病。
另外,房县春节的民俗文化还颇具宫庭文化特色,有各种排灯、龙灯、彩船、花鼓、皮影、高跷、秧歌、舞狮、竹马、节节高等民间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的锣鼓队、旱船队、狮子队、花鼓队、秧歌队、舞龙队、凤凰队、花轿队等各种传统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丹江口六里坪“水兽灯”
伍家沟的端公祭祀舞蹈和水兽灯舞都有先秦楚国巫舞的遗风。
在武当山下的六里坪镇,至今每逢春节,民间都还要玩耍一种水兽灯。这种水兽灯,在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春节传统灯舞里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灯舞的传承艺人现已无法追溯水兽灯的起源,只说它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
这种水兽灯独特的地方,不在它的玩耍技巧,因为,它的玩耍技巧和蚂虾灯大同小异,其独特之处在于灯的造型:水兽头部有一只独角,口鼻如牛,不过嘴巴比牛嘴宽阔,且长,张至腮部;身子、尾巴取麒麟形。当然,水兽灯的整体造型是经过了变形和夸张的,但这独角,却可能是保存了这种兽类原来的特征。所以,看起来,水兽灯一定与均州武当山在古代发现的珍奇动物——独角兽有渊源联系。但为什么它不叫独角兽灯而叫水兽灯?也许是因为这种动物经常在水边出现,人们怀疑它不是陆地上的动物,而是水里的什么精怪。
另外,丹江口的民间活动,曲艺类有均州八岔子;民间音乐类有均州吹打乐;民间舞蹈类有锄头灯、蚂虾灯等,都极具地方特色。
竹溪民间歌舞“万民伞”
“万民伞”是表现竹溪地方风俗过年习惯的一种民间歌舞娱乐表演形式。伞用竹篾作骨架,比普通雨伞大三四倍。伞面由红黄色纱绸扎制,色彩搭配绚丽多彩,鲜艳夺目。伞盖按四方八卦点缀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如意”、“五谷丰登”的图案,寓意太平盛世,万民喜乐,故称“万民伞”。
竹溪“万民伞”歌舞表演形式,据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竹溪盛产贡米,百姓千里迢迢肩挑背驮将贡米运抵京都,不少挑夫累死病死他乡。当时在京都任兵部给事的一位竹溪籍官员,设巧计让皇帝赦免竹溪稻米纳贡,救乡亲于倒悬。百姓感恩戴德,乡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敬送“万民伞”表谢忱。后来,“万民伞”演变成民间大型歌舞娱乐形式,传承了几百年。“万民伞”表演队伍人数不限,少则二三十人上台表演,多则百人左右游乡或场地演出。擎伞人是领队,转场游乡时,撑伞人走头阵边扭边舞边唱,表演队伍紧随其后,踏着“打长板”锣鼓点节拍,秧歌式边扭边走唱和声。场地表演时,手撑“万民伞”的人居场地中央,其余围圈牵手起舞,随着鼓乐“跑滩调”快节奏,跳跃起舞。
竹溪正月十六“游百病”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竹溪县男女老少倾家出动,万人空巷,参与“游百病”文艺观赏活动,从古到今,习俗未改。游春游园游百病,看景看人看花灯,这项活动既是春节文艺活动的顶峰高潮,也是社火灯会闹新春煞尾和春耕大生产活动的正式开始。
这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城乡居民,聚集县城广场,观赏闹花灯。全县各地的文艺宣传代表队赴会表演拿手戏,使出看家本领,舞龙灯、划彩船、平船、耍狮子、踩高跷、骑竹马、打莲湘、玩蚌壳、拉犟驴、老背少、板凳拳等民间歌舞荟萃,应接不暇。最多时,有170多只彩船、30多只狮子、513个表演节目。汇演比赛结束,人山人海的观众随着各路人马开始“游百病”,穿越大街小巷,走马路田埂,赏风景野趣,看文艺表演,晚上观花灯,直到深夜“锣儿不响鼓不敲,火化龙灯卸戏袍”,才正式结束正月十六“游百病”。从此刻开始,一心开展春耕大生产。
竹山民间文艺彩船、舞狮
竹山县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彩船歌、民歌、竹山高腔、黄州点子等传统艺术广为流传,群众喜闻乐见。为丰富群众春节文化生活,该县文体部门发动近千名民间艺人组成彩船队、皮影队和秧歌队等,在春节前夕集中排练文艺节目。
郧西“抬县官”
具有郧西特色的“抬县官”,是用一根扁担两人抬一个化了妆的“县官”,官帽翅一动一动的,怪好看。“抬县官”又名独龙杠,流行于襄阳、随州、老河口等县市,源于江南一传说故事。清康熙年间,江苏镇江有一名叫安三太的贪官污吏,肆意欺压百姓,后被私访的八府巡按查出后给予严惩。人们为庆贺此事,便以文艺形式进行表演,后传入襄樊、郧西等地区。表演时,一人扮一赃官,手拿一根长烟袋,坐在由两人抬的木杆上。赃官面前用竹篾系一便壶,随着木杆上下闪动,赃官头上的乌纱帽翅上下抖动,便壶也在赃官面前不断摆动,形成一副滑稽可笑的场面。
此外,武当山的庙会朝圣谒祖,抢头注香;白浪开发区的威风锣鼓等也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