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十堰市端午节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9年5月29日8:35 文章编辑:原野
记者 方元/  源/
 
 
县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煮鸡鸭鹅蛋、挂艾叶、戴香包、系五色线、悬钟馗像、饮雄黄酒,江南水乡还要进行龙舟竞渡等。而据市民俗学会会长、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袁正洪考证,地处鄂西北的我市,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人们给端午节赋予了更多的新意,过端午的习俗也较普通情形丰富得多。】
 
    十堰处于秦巴武当鄂豫渝陕交界处,尤其是在五县一市四区,虽然在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插艾叶、佩戴香囊等共同特点,但各县民风民俗又都有不同之处。
 
    房县:诗经文化、神农炎帝农耕医药文化、宫廷帝王流放文化的传承
   
    对端午节古代十堰的民俗活动。清同志版《房县志卷十一·风俗篇》有记载:“端阳节,悬艾插蒲于门,亦簪于发际。以菰叶、笋()包糯米为粽,缠以五色丝麻,并葛巾蒲扇、腌鸡鸭卵,互相馈遗……又以酒和雄黄涂小儿耳鼻孔,并洒空隅,或倒书‘仪方’字帖楹壁,以压蛇蝎。”
  
    端午节,在房县能体会出浓郁的酒文化。尹吉甫在诗经305篇中,对酒有描述的就有40多篇。房县作为诗经作者的故乡,制酒工艺自古有之,人们常说房县黄酒来自于古代宫廷,正是古代流放帝王将酒文化带到了这里。每到端午,房县人用宫廷秘方制造的黄酒再兑以少量雄黄,制成独特的雄黄酒自饮或待客。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人对饮时,古人必须自己先喝下一杯,表示酒里没毒,然后再用自己的杯子给对方斟满一杯,以解除别人的猜忌。
   
    端午这天,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充分展示,很多家庭制作的香囊,绣有古代帝王将相服饰花纹气息的图案。
   
    在农历五月,房县山中的许多草药正是采摘季节,端午当天,人们会就近上山采摘艾叶及清火明目消炎止咳的中草药,备来为夏日熬成水喝祛病。这可以说是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和医药文化的遗风,自古神农尝百草,创造了我们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采摘草药,插艾叶,戴香囊在古代其实就是对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和传承。
 
   
    端午节在房县还有个俗称叫女儿节,是说这一天出嫁在外的女儿都要被接回娘家,有说是为了躲灾、辟邪,实际上,是在进入忙碌的农业夏收季节之前的探亲活动,也带有一定的休闲和休整的意思。这个时候,父母会送给女儿女婿草帽之类的东西,还会把采摘的明目清火的草药如夏枯草、车前子等送给他们一些。
   
    房县人过端午,包粽子花样繁多,不仅是粽叶有讲究,选材五花八门,粽子也分有馅无馅,馅料也有诸多讲究。街坊邻居都会将自己包的粽子拿来互相赠送,相互品尝。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郧县:端午祭屈原也吊项羽、伍子胥
 
     据清同治丙寅修《郧县志》记载:“五月五为天中节,是日作艾虎插蒲剑于们,取辟邪之义……”。
     端午节在郧县一些地方有其他的含义,如韩家洲的九里岗,传说是汉代军事家韩信葬母的地方,在堵河与汉江交汇处,有个叫乌江(乌水河)的地方,这里遗留着很多关于是项羽和刘邦当年战争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在乌江口一个悬崖峭壁上,项羽从这里跳江,而那里自古盛行的风俗是每到端午便纪念投江的楚霸王项羽。这里有两个村落,修建有七条龙舟,根据乌江至汉江的水域则分为青龙潭、黄龙潭、黑龙潭、白龙潭等七色龙潭,用来区别标记七种龙舟的颜色,村农民们头缠有汉代装饰的头巾,吃罢午饭后开始赛龙舟活动,这项活动带有祭祀性质,不论刮风下雨,都要进行。
   
    郧县的大雁乡有个堰渠,叫做伍子胥堰,端午时,人们在此不仅纪念屈原,也纪念伍子胥。春秋晚期的吴国大臣伍子胥,曾因力谏吴王夫差要勤理国政,防备外患,农历五月五日,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人们痛惜他的不幸,敬仰他的忠义,于是在他自杀的五月五日(农日),驾舟在江上奏乐舞蹈,慰安死者,伍子胥被称为江神、涛神和潮神。这一点郧县有些地方与丹江口市有的地方的汉水文化类似。
   
    武当道观:祭“地腊”风俗和放生文化
 
    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武当山的道人还会在这一天花钱请人到集市上买来一些甲鱼、蛇的放到汉江里。道人做好事、做善事,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这其中以老坤道李诚玉为代表,她生前每年端午都会放生。李诚玉的徒弟现年80多岁的坤道邓长莲也经常放生。
 
    道人们在这一天不仅延续斋戒的风俗,还要进食一些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药草。道人们当天清晨起床,会用露水洗脸、洗眼。
 
    竹溪:游百病
 
    除了传统的端午节风俗,竹溪人在端午这天,会早起上山采集草药,也有去集市转悠的习惯,在集市里买回祛风湿的草药回来泡脚,用草药健身、养生成为竹溪端午一大特色。
 
    竹山:剪纸文化和宝石工艺
 
    在竹山,端午节家家户户不仅吃粽子、煮鸡鸭鹅蛋、挂艾叶、戴香包,人们还推行剪纸艺术,用钟馗、道教天师的剪纸图像张贴在室内,以达到驱邪祛病的功效。这同时也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展示。在香囊的制作上,竹山人别具一格,他们将绿松宝石镶嵌在挂饰中,让这藏于深山的瑰宝得以展示。在竹山山区,当天的主食是用糯米和萝卜一同蒸出来的。当天下地做活的人,是边做农活边唱歌的,歌词主要涉及纪念屈原的,也有唱祛病民歌的,比如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端阳节防病驱毒来防疫,癞蛤蟆把端午避,剥去蟾皮把病医……”。
 
    综上,端午节在鄂西北,既是民间工艺的展示、民间卫生知识、文化知识的传诵,也是民间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和饮食文化的展示交流。我们能通过端午节,学习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间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食等文化得以挖掘和整理。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午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神话传说魑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关于端阳节的起源,历代说法不一。一说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这一天是他的殉难日;二说是为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三说是龙的节日;四说端乃"头",端阳节为夏热即将到来之祈丰节。在诸多说法中,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端午节是时间节,是一年之中特殊的时间点,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度点,是一年之中“否极泰来”之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