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退耕还林的一张绿色名片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6月23日8:44 文章编辑:青山
    竹溪退耕还林的一张绿色名片
张泽文、谢青
 
    由于绿色而让竹溪这片镶嵌在秦楚边关的土地孕育着希望和美丽,由于退耕还林让36万深山农民实现了兴山致富的梦想,是一幅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展开的绿色画卷,是一张在人类生态建设历程中悉心印制的特色名片。竹溪因绿色而美丽,竹溪因退耕还林而幸福,把九年退耕还林的丰硕成果,编制成一串串美丽的花环,记录着退耕还林光辉的足迹。
退耕还林拓展富民空间营造生态经济和谐发展
 
    2000年,湖北省竹溪县被列为全国174个、全省4个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之一。9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9.2万亩,工程涉及15个乡镇、10个国营农林场的216个村、40200个农户,近15万人从中直接受益,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截至2008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1999年的257万亩降到2008年的232万亩,下降8%。土壤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每平方千米2940吨下降到目前的每平方千米2650 吨,每平方千米减少210吨,下降6.9%。大气环境质量一级和好于国家二级天数331天,优良率95.9%,1999年同期增加22天。南水北调水源区地表水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标准,水质属Ⅱ类水质;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100%。累计争取国家投资23369.64万元,有40200农户近15万人从中直接受益,平均每户领取补助粮食现金近5800元。有5万人从日落劳作的种植业中解脱出来,走上发家致富的打工之路,2008年全县实现打工经济收入达到5亿元。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大力兴办营造以茶叶、中药村、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产业,为山区农民兴山致富找到路子,赢得了机遇;退耕还林退耕还林“退”出一个水电大县,水电开发有了重大突破。自2003年以来,已建成投产的电站34座,总装机达到4.9万千瓦,到2008年,全县水电站达到50座,总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16亿千瓦时,实现经济收入6亿多元;退耕还林“退”出了共识,为加快林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组织和实施活动,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争取了社会各界对林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为加快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
 
       退耕还茶发展支柱产业实现兴山富民
   
    竹溪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始终把茶叶作为林业产业建设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抓速生丰产茶叶基地建设。9年新发展茶叶基地面积10.2万亩,截止2008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7万亩,初步形成了“乡乡有茶、数乡一品”的百里茶叶产业长廊,成为全省排名第二的茶叶大县。2004年10月底被评定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2005年3月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称号。在基地建设上强化水保措施,推行生态建园模式,茶带、作业道、防护林网、公路、水利设施等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坚持科学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同时,创新茶叶产业经营管理机制。9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改造了10多家重点茶场,形成了以龙王垭茶业集团和梅子垭茶叶集团为龙头的茶叶企业群落。已形成“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先后开发了“龙峰茶”、“梅子贡茶”、“银桥茶”三大系列品牌,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使用LB绿色食品标志, 12项(次)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龙峰茶”还获得欧盟认证为有机茶,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竹,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退耕还林点绿成金创建山上银行
 
    竹溪县从实际出发,加强川地、缓坡地的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解除农民退耕后吃饭后顾之忧,扩大陡坡地的退耕空间,切实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同时大发展沼气、小水电、太阳能、节柴灶、坑建设;并结合退耕还林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圈饲养建设。九年来该县完成基本农田建设6.6万亩;建沼气池2万口,改造兴建节柴灶、生物质炉6万座,配备太阳能1.2万台;落实生态移民5000人;封山禁牧15个乡镇21万亩, 建设林业产业特色基地近8万亩,其中茶叶3万亩,板栗3万亩,木本药材2万亩,让2万退耕农民摘下穷帽子,建了绿园子,居上砖房子,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15万亩,同时让8个国营农林场和近2万多户农民通过发展速生丰产林,在山上建造了自己的“绿色银行”。为了兼顾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和农民脱贫致富,竹溪县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结合实施林地立方体开发模式,拓展退耕林地发展空间,把林+药、茶+果和林下养殖复合利用模式作为竹溪巩固成果的切点。由全县推行的茶地套种木瓜、林下套种中药材、林下驯养野鸡、茶园养鸡等林地复合开发利用模式收到了显著效果,2008年让3万亩茶园实现综合亩平增收200元,让近20000户农民依靠茶叶、林果、林下经济人平增收达到1000元以上实现了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并驾齐驱,协调发展,由“绿”到“活”,由“活”到“富”,让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最终建设目标。
九年,竹溪人负重前行将退耕还林的信念高擎。九年,竹溪的苍山秀水欢歌笑语将美丽的生态画卷展开。群群高山绿波荡漾,座座电站熠熠生辉,连绵群山果茶香,退耕还林谱新章。青山为证,让绿色延续,山水合奏,让和谐强音共振楚天之关,用生态文明的火炬点燃竹溪山水璀璨的明灯,让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的双赢光环,折射着这个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不朽的辉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