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院行风评议凸显“三大亮点”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7月13日8:57 文章编辑:青山
免费筛查先心病  严控抗生素  评选服务明星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7月13日讯(和风):在十堰市卫生系统连续7次获得行评第一名的太和医院,在今年7月自查自纠阶段又亮“新招”:面向社会开展小儿先心病免费筛查活动,开展合理用药督导月活动,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评选医护技服务明星。一位在太和医院看病的市政协委员说:这些措施有力度、针对性很强,流露出一股正气,流淌了一股新风。
    为小儿先心病患者实施免费筛查,是太和医院一次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动用资源多的一项重大优惠活动,预计此项活动减免费用将达到数百万元。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已有200万先心病患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据介绍,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在胎儿发育早期,由于某些原因使胎儿心血管发育停顿或发育异常所致。比较公认的原因为:孕妇服用损害胎儿的药物;孕妇的腹部或盆腔受到放射性元素等的照射。重型先天性心脏病儿,早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即出现明显症状。先心病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紫绀,在患儿口唇、指甲等处可见皮肤黏膜青紫色。会走路的孩子常常因有脑缺氧感觉,而自动向下蹲踞。此外,患儿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动过速、面色苍白等。以往,对于先心病只能采用开胸手术治疗,可患儿年龄小,手术大,术后又有很多并发症。因此,治疗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医生和患儿的父母。如今,对于先心病已有了更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太和医院小儿先心病治疗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介入治疗小儿先心病是该院在全省开展最早的领先技术。开展这项先进技术的就是湖北省重点专科太和儿童医院儿科二病区。目前,该科利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已部分取代了外科手术,尤其是近年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从而避免了外科手术、开胸、开心及体外循环等手术创伤。早在1993年,太和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二病区就开始进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及心脏电生理检查,相继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1997年开展了全国儿科首例经皮弹簧圈多发性肺动静脉瘘堵塞术。1998年率先在我省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手术量居全省第一。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创伤,无痛苦,术后6小就可下床,3天后可出院。目前该科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还有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瘘、冠状动静脉瘘、室间隔缺损等。
    控制和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是太和医院强化合理用药的一项有力措施。医院成立了督查专班,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减少抗生素使用品规,抽查处方,统计抗生素用量,予以公布,对居高不下的药品强制性实施下架和除名,切实维护病人利益。据了解,抗生素的负作用会使身体器官受损,而且滥用抗生素将会破坏体内的正常菌群,使病菌耐药性增强而导致疾病无药可治。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太和医院是我市最早提出合理用药、严管严控抗生素的医院。为加大监管,医院投资建立了三层结构的网上监控系统,实行电子处方通用药名制度,出台《太和医院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制度》及《太和医院药品用量通报制度》,每月公布用量前10名的药品和金额前10名的科室,并进行分析,发现不正常的即刻停用此药。杜绝了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
    评选服务明星是太和医院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的主要目的。多年来,社会普遍评价太和医院技术好、看病质量高,但对太和服务还存在一些看法,认为护士的服务要好于医生。为提高服务水平,培养典型形象,树立服务标兵,太和医院将在全院实行三级联动的评选办法,首先由各科室评出“月度服务明星”,再上报到医院参与评选“季度服务明星”,最后由社会第三方参与评选“太和服务明星”。为推动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医院制定了评选的标准和条件,还在门诊收费处和住院收费处设立“评选服务明星意见箱”,加大了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力度。活动结束后,医院将对社会公认的“太和服务明星”予以表彰和奖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