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房县探寻《诗经》采风者编篡者被歌颂者“中华诗祖”尹吉甫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9年7月14日6:43 文章编辑:原野
尹吉甫征战于山西平遥,传说于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
、卒
 
撰文/记者 海月   摄影/张华田 陈吉炎 袁源
 
 
    【核心提示】《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歌颂者尹吉甫的足迹。
    尹吉甫比屈原早513年,早孔子301年,堪称“中华诗祖”。孔子曰:“不学诗(诗经),无以言。”
    尹吉甫在哪里?在千里房县,不仅有尹吉甫的许多文物遗迹,而且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民间传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如今,在房县的榔口乡、青峰镇、门古寺镇、万峪河乡、九道乡、桥上乡、白鹤乡等地,村民们广泛传唱着与《诗经》相关的中的《关雎》、《蓼莪》等20多首民歌。此外,当地还居住着许多尹吉甫的后人,他们至今能讲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传说。
    十堰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经过多年深入研究认为,尹吉甫征战于山西平遥,传说于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故里与食邑地、卒葬地都在房县。专家们考证也认为,尹吉甫的的确确就是房县人。
    那么,专家是如何考证的呢?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前,尹吉甫传说已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房县探寻《诗经》采风者、被歌颂者、编篡者“中华诗祖”· 周朝太师尹吉甫

村民传唱2800年前古民歌

    尹吉甫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还早513年。孔子曰:“不学诗(诗经),无以言。”
    2004年至2008年,房县有关部门在民间文化抢救挖整中,搜集到20多首《诗经》相关民歌,一些乡村至今仍在传唱,遂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在《诗经》中寻找房县,在房县古老的民歌中找寻《诗经》相关民歌。
    坚持18年搜集、挖整民歌2000多首、百万余字的房县门古寺镇干部张兴成,专程录制了门古寺镇草池村一组60多岁的村民邓发顶唱的“姐儿歌”:“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门古寺镇高塘村民间歌师胡启龙,不论走到哪儿,都爱唱几句《诗经》中的有关民歌,以显示自己有文化、有素质。
    房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文化馆员杨才德告诉记者说,1981年他在搜集整理房县传统民歌时,发现房县九道乡村民杨家管会唱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
    在榔口乡七星村宝堂寺尹吉甫家庙,居住在这里的83岁的老人刘大斌也会唱《诗经》中《关雎》民歌;房县白窝乡黄堰村61岁的民歌师刘昌言说,不伦在唱蒿草锣鼓或唱待尸歌时,也把《关睢》民歌的前四句作为开场白或唱或说出来,以此雅兴。
    据了解,《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代表了2500年前约500多年间的诗歌创造,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数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歌”,这情形古今并无二致。在房县民歌的搜集挖整中,比较多的是“姐儿歌”。
 
    房县一些乡镇的村民们,不仅唱《诗经》民歌,还用《诗经》里的《蓼莪》民歌来哀悼已去世的父母。
    居住在门古寺镇门古村一组80多岁的退休教师王天朋说,他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过世,晚辈们就会请两名《诗经》童子念“蓼莪”一文作为祭文,念唱:“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拊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冈极……”以表示对父母生育自己、不辞千辛万苦养育之恩的怀念、哀悼之意。
    诗歌童子音调哀伤,表情沉痛,让来凭吊的人莫不感到悲伤、流泪。在房县九道乡也有用《诗经·蓼莪》作祭文的习俗。
    十堰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潜心研究认为,房县古为周南地,是《诗经》国风中《周南》组诗的采风地之一,而尹吉甫作为《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应该是古老的房陵文化孕育了他;反之,也可认为是尹吉甫在房县最早推广了《诗经》文化。
    袁正洪通过多年对尹吉甫的研究,已收集挖整相关资料百余万字,填补和补写了我国文学史上尹吉甫及《诗经》研究的相关空白,引起国家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明代碑刻记载尹吉甫生平

    认为尹吉甫是房县人,最有说服力的便是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墓葬、祠庙、碑刻等遗迹。
    位于房县榔口乡万峰山的宝堂寺,在寺院的后岩壁上有一古代石窟,尹天官宗庙。在魏晋南北朝时,儒释道三教合流,加放有观音、三官神像、三教神像、十八罗汉等神像,又称宝堂寺、石佛寺,现存有碑、石窟等。1987年,被称为尹吉甫家庙的宝堂寺被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记者慕名驱车来到榔口乡万峰山。只见尹吉甫家庙镶嵌在一座岩壁上,分上下两殿:下殿凿有一石窟大石殿,宽10米,深5米,前后石壁高3.5米,屋脊高5米,洞内四壁钻了上百个大小不同的小方孔,孔内插石楔,石楔托石盘,石盘坐神像。石窟大殿外沿崖边凿石梯,石梯外有石护栏。由南向北蹬11步阶梯,再由北向南蹬19级,然后由东向西蹬6级至上殿;上殿品字型,正面凿石殿3米见方,天台左右各凿一个小石殿,2米见方,正殿四壁也凿有近60个大小不同的方孔,其用途与上下两殿相同。山上三间石殿合称“三间堂”,上下殿高17米。

    据了解,石窟大石殿外梯形台地上,原建有拜堂三重,两侧建厢房两栋,五栋庙房均为土木结构,青瓦盖房,三重殿宇,雕梁画栋,门楼、立柱、房檐、屋脊、屋梁,均有雕刻、绘画装饰,神仙圣贤、龙凤狮马,花鸟草虫,一应俱全。大石殿正中供奉有玉皇、祖师、尹天官等神像。
    宝堂寺附近居住的一位八旬老农介绍,解放初,他是农会干部,带人破四旧烧毁了石窟大殿外的尹吉甫庙两侧厢房。

    更令人称奇的是,宝堂寺大型石雕龟驮碑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房县县承李南金、知县胡壁主持立的《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隐山房旁观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峦。此房县之东九十里,山峦幽雅,辐辏四图,龙脉萦绕之环绕。”
    尹吉甫家庙附属建筑还有距庙正东约250米,一个巨大的石头上建有一个戏台,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要在台上唱戏三天。
    相传,为以假乱真、防盗墓,房县境内共有12座尹吉甫的墓。在房县文物馆,如今还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

古志书多次记载房县尹吉甫

    尹吉甫究竟是不是房县人?此前还有些争议。曾出现湖北房县、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县、四川泸州等说法。
    从1982年开始,袁正洪就开始着手搜集挖整尹吉甫有关资料。2006年7月、2008年8月,他先后到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山西平遥县且多次房县实地考察,从书海寻找查阅有关史志及相关书籍,现已收集挖整尹吉甫文字资料10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及录像带13盘,拍摄照片资料达1万多张。

    袁正洪与十堰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教授,及其女儿袁源等人先后深入房县门古寺、榔口、青峰、万峪等17个乡镇采访,记录、录音、录相、拍照片等广泛搜集挖整相关资料。
    论文撰写得有理有据,有时为查证一个字,要花很大功夫,查找很多资料进行考证。袁正洪先后查阅了《华阳国志》、《郧台志》、《郧陽府志》、清同治版《房县志》、《诗经》、《辞源》、《楚俗研究》及诸多文化史料予以考证。在查阅重达百余斤的大量史料中,他的屁股竟坐破了皮,依旧倾心课题研究。
    2005年5月上旬的一天,袁正洪、陈吉炎与房县文体局干部张华田在尹吉甫老家的万峪乡鹰咀山突遇山洪,他们从下午5点摸黑行走至凌晨2点,直至乡干部打着手电将他们接到乡上。还有一次,他与陈吉炎冒着生命危险躲过山岩突然间的巨大垮方。

    冒着危险考证的袁正洪通过多年深入研究认为,周朝太师尹吉甫征战于山西平遥,传说于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故里在房县,食邑地在房县,卒葬于房县。
    据考证,明《郧阳府志》、《广舆记》及清《房县志》、1947年版《辞海》等文献,都记载着“尹吉甫,房陵人”。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郧阳府志》载:“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郧阳府志》(卷十六·祀典)载:尹吉甫庙,旧在县西南六里,唐咸通中立,久废,基碑俱存,正德十四年,知州胡璧建祠于东关外一里许,春秋致祭。嘉靖三十五年,主簿严尧黻重修,以伯奇附;《郧阳府志》(卷二十五·人物)载:“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时封太师,食邑于房。吉甫有文武才,入为卿士。时俨狁内侵,王室浸弱,王命吉甫帅师伐之。吉甫与仲山甫协赞,内修外攘,迄奏肤公定王国,周道赫然中兴,诗人为之六月之章歌之,列干小雅,卒葬于房之青峰山,今碑坟在焉。尹伯奇,吉甫之子。天性至孝,后母宠己子而恶之……今邑设顺令祠于吉甫祠之左,扁其堂曰:“父子忠孝”。
    明《广舆记》载:“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
    清乾隆五十三年戌申春出版《房县志》载:“萧萧杉侩,周太师之采邑”;清同治庚午年重修《郧阳府志》(卷三·祠祀志)载:“房县:尹公祠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唐咸通中建坊,基尚存。明正德十四年,知县胡璧移建南关外。嘉靖三十五年,主簿严尧黻重修,以子伯奇附。”

    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 “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广舆记》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
    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县志》“大事记”中记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古志书中多次出现有关尹吉甫的记载,足以让人信服。

房县是《周南》组诗采风地

    尹吉甫作为周朝太师,是《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被歌颂者。
    那么,房县在西周时是《诗经》民歌中的什么地方呢?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聂石樵主编;雒三桂,李山注的《诗经新注》一书介绍:“《诗经》中‘二南’之诗的划分以陕为地界,产生在陕以西的、今河南南阳、湖北枝江以西地区的诗歌归入《周南》,以东则归入《召南》。 ”
    《关雎》是《周南》中的一首,而《周南》是《国风》的一部分。“周南”产生于江汉一带,从字面上理解“江”是长江,“汉”是汉水,而房县恰在长江之北、汉水之南的江汉之间。房县是《诗经·国风·周南》的发源地之一,是没有疑问的。
    当代著名学者钱穆研究结果表明,“江汉”系指汉水。他指出,余观《诗》与《楚辞》于“江汉”、“江湘”每每连举,此多不得专指长江言。如“江汉浮浮”、“江汉之浒”以及“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大率指汉不指江(钱穆《古史地理论丛》)。这个结论说明,房县乃至整个渝东、陕南、鄂西北都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
    《诗经》产生已有两千多年时间,为何至今仍在房县民间口头传唱?一个原因是《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另一个原因是,房县是《诗经》的作者、也是《诗经》中的被歌颂者之一的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
    房县自古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中秋节……又有摸秋之戏,人人家蔬圃摘瓜抱归,鼓乐送至亲友家……”、“冬至日……演戏……”多少年来,房陵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歌一直世代相传。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鄢维新等专家,特地赴房县实地考察后认为,古老诗歌至今在房县传唱,这一罕见的文化现象,与房县古为西周属地、诗祖尹吉甫故里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2006年10月,袁正洪与陈吉炎教授熬夜加班,赶写出了2.6万字的《中华诗祖——尹吉甫传说》,其中精选了52幅照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材料。2006年12月4日,尹吉甫民间传说被十堰市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月1日至6日,袁正洪等人又赶制了申报材料配套的29分钟电视专题片。同年6月6日,尹吉甫传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堰境内尹吉甫后人逾千人

    房县的青峰镇、榔口乡、沙河乡及邻近的丹江口市、十堰市的茅箭区都有尹姓人居住,据说他们是尹吉甫的后人。

    据统计,房县现有尹姓后代201户753人,其中,青峰镇、榔口乡、万峪乡、沙河乡有58户188人;加外迁到邻近房县的丹江口市官山镇、盐池河乡、十堰市茅塔乡的尹姓,总计326户1226人。许多尹姓家庭能讲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传说,引以为荣。
    在房县,广为流传着尹吉甫在古房陵沮水采风、编撰《诗经》民歌的传说。尹吉甫的传说不仅在千里房县广为流传,尤为在尹姓家族中传为佳话。
    房县万峪乡77岁的尹维鹏老人,一口气能背出尹吉甫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
    青峰镇60岁的尹义清老人,能讲尹氏家族争祖宗尹吉甫、夺庙产的传说;尹吉甫庙宇宝堂寺兴衰的传说;尹吉甫外出带兵打仗的传说;尹吉甫的长子尹伯奇的传说等等。
 
    居住在房县榔口乡七星村尹吉甫家庙附近的83岁老人刘大斌,解放前租种尹吉甫庙产土地,他不仅会讲许多尹吉甫的传说故亊,而且还会唱《诗经·关雎》民歌。2008年11月,刘大斌老人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为“尹吉甫传说”传承人。

尹吉甫“诗经文化园” 项目呼之欲出

    值得庆幸的是,从房县走出的“中华诗祖”尹吉甫,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8年8月26日,在湖北长阳召开的“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尹吉甫传说以高度评价。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刘锡诚,称其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大学副教授陈连山撰文《一份融会中华民族口头和文字两种知识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写到:“房县是周宣王时代的太师尹吉甫的故里,至今仍有其墓碑和庙宇。尹吉甫曾经帅军驱逐猃狁至太原,也创作了《崧高》、《烝民》赠送同僚,后来收入《诗经》,是目前已知为数不多的《诗经》作者之一” 、“ 它们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一份无形文化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青青教授在《房陵文化圈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初探》中撰文:“房陵地区的《诗经》民歌,不仅清楚地证实了湖北文化南北交融的地域性特征,又能使地域文化的学者较笼统的叙述”、“不论从地理位置、历代政治区划,还是人口构成上,房陵文化圈都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李月红慕名专程考察尹吉甫家庙和听刘大斌等民间老歌师唱诗经民歌后,称赞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房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当地的诗经文化,已将启动尹吉甫“诗经文化园”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县委书记张歌莺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一名副县长分工抓。
    为保护好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古代岩壁石窟古建文物遗迹,房县还将尹吉甫家庙宝堂寺附近后来建房居住的3农户正进行动迀,以及加強尹吉甫文物古建遗迹的修旧如旧。同时,正着力推进尹吉甫诗经文化园建设项目。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