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丹江口市库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频道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8:54 文章编辑:晓华

                                               李海燕

丹江口市坚持“分区防治、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创建更大规模、特色鲜明的区域示范建设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重点,带动丹江口市库区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整体向前推进,确保一库清水,2007年以来,先后在全市7个项目区9个乡镇开展了库区水保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2.48平方公里,圆满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近三年来,项目区共修建坡改粮梯2250亩,坡改果梯29421亩,配套田间道路65.64公里,沟渠79.86公里,截水沟639.55公里, 沉沙池517口,蓄水池477,溪沟整治8.85公里,谷坊86座,塘堰整治90口。各项措施切实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做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水旱无忧,改变了项目区群众广种薄收的状况。

新建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库区水保综合治理特别是果梯和退耕还经济林措施建设,为我市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了平台。如凉水河、均县等项目区新建高标准柑桔基地55000亩;黄莺项目区发展薄壳核桃3000亩、烟叶1500亩、尖椒1000亩;土台项目区新建油茶基地800亩、碰柑基地1000亩等。效益很好,预计进入效益期年可增加经济收入近亿元,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

圆满完成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为有效开展库区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建设,我市将黄莺项目区胡家山小流域列为清洁型小流域试点。流域以“三道防线、五级防护”的治理思路来指导综合措施布局。三道防线,:生态修复防线、综合治理防线、生态缓冲防线。五级防护,即:一是通过水源涵养林建设、沼气池建设,提高坡地保水保土能力,进行防护;二是通过村落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控制村庄面源污染,进行防护;三是通过水平梯田、坡面水系配套工程,控制农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进行防护;四是通过生态溪沟、生态塘堰整治,降解径流污染物,进行防护;五是通过流域出口处建设人工湿地汇集处理,进行防护。2007-2008年试点工程共完成坡改梯1500亩,经济林3439亩,生态林3810亩,封禁治理16935亩,生物沟渠2.36公里,生物降解塘4口,沼气池40户,排水沟2.45公里,道路庭院硬化8952立方米,其它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5.通过以上综合治理措施层层拦截、过滤,流域河道里流动的混水明显变清,达到了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预期目标, 圆满完成试点工程任务,为我市推广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线路。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核心区。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20072020年我市将实施110条小流域的治理工作,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83.14 km2,总投资3.89亿元。其中近期(2007-2010年)规划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8.20平方公里,总投资2.76亿元,涉及11个项目区,74条小流域。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精神,丹江口市水务局委托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陆续完成了2007-2010年实施11个项目区可研报告和55条小流域的初步设计。其中11个项目区可研和39条小流域(2007-2009年实施小流域)初设报告已分别通过长江委、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的技术审查,11个项目区可研批复投资2.53亿元,占近期规划总投资的92%。防治水土流失面1009.95平方公里(含综合治理面积247.99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761.96平方里),占近期规划治理任务的91%。目前,2010年实施四个项目区所涉16条小流域的初设报告修订稿已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