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礼
位于鄂西北边陲的竹溪县,属全国贫困县和湖北省12个特困县之一,自然条件差,经济底子薄,地方财政收入低。全县209所学校、4000多名教职员工、50000多名在校学生分布在331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管理难度大,发展任务重,安保困难较多。然而,近几年来,竹溪县教育局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工作,从人们关注度极高的教育人事、教育财务和教育行风等热点工作入手,积极探索加强源头治腐,实现了建设大发展、质量大提高、校园大稳定目标,全县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深度公开” 一缕阳光照亮“暗箱”
教育人事工作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是教师队伍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选调老师,最敏感的就是干部提拔和教师调动,这在任何地方都是很麻烦的事。竹溪教育的源头治腐,首先是抓好人事做起。
公开选拔校长。该局选拔干部统一过“四关”,即群众关(推荐)、笔试关、面试关、考核关。仅面试这一关,评委就达60多人,包括教育局班子成员、正科级督学、主任科长、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和县直学校校长、书记。2005年第一次选拔,在全系统公开选拔后备干部60名,随后从中优选了19名后备干部充实到学校领导岗位。2007年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公开选拔,每次选拔得分前10名的优秀干部都得到了合理任用。
公开选调进城教师。选调乡镇教师进城,是教育系统内外关注度最高、矛盾最突出的一项工作。为有效防止教师调动中的不正之风,提高选调质量,竹溪县从2005年开始,在选调教师过程中实行公开选调方案、公开选调条件、公开选调名额、公开选调办法、公开选调结果。选调办法以文化考试、讲课为主。在讲课这一环,首创由学生当评委给教师打分,有效解决了教师评委打人情分的问题。
公开教师职称评聘。在每次进行职称评聘时,要求评聘方案必须由教代会集体讨论通过,由学校职评小组公开评审,将评聘条件、对象、名额、程序和结果全程公开,广泛接受教职工和社会监督。
“三公开”的做法,把神秘的干部人事工作置于阳光之下,从而消除了教师疑虑,理顺了队伍情绪,遏制了不良风气,激发了多方面的积极性。
实施“开门评教” 一把尺子裁定胜负
竹溪县在行评整治工作中开展以 “学生评老师、老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为主题的 “三评”活动,成功地杜绝了乱收费等教育不正之风。
竹溪县制定了教职工师德规范 “十不准”和中小学校长引咎辞职的五项规定。“十不准”对教师上课接打手机,乱收费,非公开场合为异性学生单独补课、辅导作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讽刺、歧视、侮辱学生,参与赌博、封建迷信、邪教及其它违法违纪活动等都作了规定。把严重乱收费、严重责任事故等纳入了校长引咎辞职的处罚范围。
“‘三评’在校园内外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环境。”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胡青介绍说,借助 “三评”活动平台,竹溪县每年开展十大师德标兵、百名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组织师德报告团,巡回在全县各学校作师德报告;每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都要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在广大教师中树榜样,促使全县教师队伍整体师德水平上台阶。
李凤英老师19岁一毕业就回到龙坝最偏远的司家庄村教学点,挑起了教学重担,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生活的艰辛、工作的重压、病痛的拆磨,她总是尽力顶着,从未向上级领导叫过苦。
在“三评”活动中,县应用科技学校受益匪浅。该校以“三评”为抓手,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教职工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科学意识、规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为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实现了教育和谐。
几年来,“三评”活动在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校长、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管,既有效实施了监督,又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实行“三制”管理 一纸清单堵牢“黑洞”
2004年至2005年,竹溪县教育局经常收到举报信,反映学校财务混乱问题。局长王玺下乡镇调研时发现,一个仅500人的小学在没搞什么建设的情况下,短短三年时间净增债务近25万元,每年仅偿还债务就需七八万元,沉重的债务已令学校濒临倒闭。
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这不是个案。当时,与全省各地一样,竹溪县各学校财务收支由校长一人说了算,随意性很大,导致很多学校负债运转,债务包袱越来越大。
如何堵住财务漏洞,让学校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面对上下敏感的财务难题,县局领导班子成员统一了认识:推行 “三制”,加强事前、事中监督,铲除腐败的土壤。
竹溪县教育局2006年印发的教育财务“三制”管理方案规定,对全县中小学财务统一实行年度收支预算制、日常支出报审制、学期结算公示制。要求全县各中小学年初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乡镇中心学校、中学、中心小学和县直学校的财务收支按月报教育局审批,乡镇所辖其他小学报中心学校审批。各学校每月公布一次财务收支状况,学期末再公布学期财务收支情况。县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审计组,常年对学校财务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竹溪县的“三制”管理方案符合后来省里出台的新机制精神,比全省推行这一制度早了三年,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五年来的运行结果显示,让社会反感的学校乱收费现象被堵住了,乱支出问题也迎刃而解。
据王玺介绍,过去事后审计,损失无法追回,处理难度大。“三制”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较传统的模式更有效。过去很多学校债务恶性膨胀,现在同样一所学校,同样是那些钱,除保障学校日常运转外,还能节约一部分用于购置小型办公设备和维修。
“三制”的推行,疏通了教师的怨气,有力地保护了干部,既减轻了学校负担,同时也为县财政减轻了压力。2009年9月21日,竹溪县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全县 “普九”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897万元的债务已顺利化解,比省政府规定期限提前了半年。
处处闪耀的阳光,让竹溪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投资7000多万元、占地100亩的新县一中建成投入使用,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县直机关幼儿园等学校先后搬迁。教育质量逐年提升,2008年竹溪县高考综合排名跃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三名,中考低分率近几年一直处于全市最低水平,一些学科人均分和及格率甚至高于十堰城区。全县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最近这几年全县教师队伍和教学秩序稳定,没有发生一起校园责任安全事故,赴京赴省赴市个访和集体访均实现了 “零”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