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田野上飞翔——记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房县狮子岩村支部副书记杨松霖
代新成 马金安
报考“村官”对杨松霖来说,是人生的重大抉择。2008年,大学毕业,杨松霖放弃去巴莎瑞尔大学留学的机会,毅然作出决定不回南阳,主动要求到鄂西北大山深处房县门古寺镇狮子岩村担任村官。2009年4月,他再次放弃了读研的机会。他全身心的投入这片热土,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组织肯定,先后被湖北省评为 “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和全省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我生长在农村,理应为哺育我的土地付出我的青春”
两年前,杨松霖“走马上任”时,不少村民说“他是到基层镀金来的”。他没有辩解,只想通过事实让群众相信这回来的“村官”就是不一样。村里有个孤寡老人王奶奶,年老体弱,小杨每个周末都会到王奶奶家里,帮她扫院子、洗衣服,唠家常,给她讲讲外面的东西,讲些党的好政策,让王奶奶不再觉得孤单。王奶奶逢人便说:“小杨真是好小伙,他就是俺的亲孙子哩!”
初来乍到,所见,所闻都很陌生。为尽快融入角色,他把休息时间走访农户作为必修课。在村委会外的路边,一个经常独自玩耍的小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叫邓小蓉,上小学三年级,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和外公谢道兴生活在一起。小杨就抽空帮她辅导作业。一来二去,就和她们家熟悉了。有时,利用去县城出差的机会,给她买一些课外辅导书籍和学习用具,小家伙学习进步很快。谢道兴也常常给他介绍风俗民情啊、家长里短呀,不知不觉,竟和他成了“至交”。
该村三组张华礼夫妇已有两个女儿,但为了要个儿子还想生第三胎。为了能上华礼放弃生第三胎,小杨天不亮就蹲在张的门口,可每次去,好像他们早知道他要去似的,夫妻俩早躲出去了,九次上门,都吃了“闭门羹”。终有一次,张华礼回家了。那次,他正赶上他们家插秧,杨松霖二话没说,挽起裤腿,就跳下秧田插秧。一天下来,满身是泥的杨松霖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张听说后,主动地找到杨松霖,谈了自己的想法。杨松霖从农村风俗到国家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张华礼最终放弃了生第三胎的想法,这是他第一次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组的周运国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周母一个人操持家务。去年秋收,眼看着成熟的玉米就要塌在地里了,杨松霖帮忙老人把玉米抢收了回来。初次接触玉米叶子和杂草,小杨浑身长满了红疙瘩。老人连夜在赤脚医生那儿讨到了土方,为他送来了中草药水,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情涌上了杨松霖心头。
去年1月,杨松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他再一次地面临着新的选择,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再次决定留下。
“我要尽我的能力,为群众致富办点实事”
为了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小杨在走访了解到村民耕种庄稼还是十年前的老品种,导致粮食产量减退。为了让农民种上优良的种子,他向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求援。华中农业大学李书记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从备用的种子里安排了5公斤水稻种子,并主动托熟人跟省种子公司联系破例免费赠送给了16公斤胞衣的“鄂玉18”玉米种子。今年玉米增产丰收了,村民谢道兴专程挑选几个大玉米棒子,让他偿偿鲜,这几个玉米棒子他还放在办公桌头,一直没舍得吃,小杨知道这是群众给他的最大奖赏。
食用菌是狮子岩村的传统产业,农民一直沿用椴木栽培法,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为了使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他长年免费入户技术辅导。他也经常和技术人员一起钻研、讨论一些技术问题,凭着他那股不服输的钻劲儿,短短的几个月,他就对袋料生产各环节的技术了如指掌,并主动教会了村民如何用新技术栽培。怎样才能化解菇农风险,他和镇天森食品公司签订产销合作协。技术问题、产品销路解决了,袋料食用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狮子岩村袋料食用菌生产一举突破15万袋,成为全镇的袋料食用菌大村。到今年7月份,该村第一二批鲜菇,在天森食品公司加工后,已经直接出口到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对这个发家致富的新产业村民们更是信心十足了。
村里沿河长渠年久失修,部分渠道开裂老化,渗露严重;每逢大雨,排泄不足,使低洼农田土壤盐碱化加大。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村里和镇里加大对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他一头扎在工地上:渠道测量,工程预算,占地补偿,分户动员,技术论证……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他搭起了工棚,买来了几箱方便面,吃住在工地,每天巡查工程质量和进度,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他先后参与完成了2000米河堤人行道硬化绿化,维修河堤1000米、屋改造26户106间、改造厕所16间、修筑下水道194米等等,村里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我要把知识带到农村,把活力带到农村”
工作之余,他发现一些年轻的村民没事就打麻将,或者三五个一群在村头说笑话、瞎晃悠,也有的窝在家里看电视、喝闷酒·····这部分人,文化素质较低,出门打工没技术,门口发展无路子,无所事事,村里打架闹事的也多了,小偷小摸的也时有发生。小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从思想观念的改变他们,从实用技术上培训他们,从市场信息上帮助他们。除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作用外,他还有了在村委会办图书室的念头。筹集一个图书室,对于杨来说,谈何容易!此时,他想起了在他赴任村官前,母校郧阳师专组织部章平部长的一句话:“小杨,在今后的工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偿试章部长联系帮助购书事宜。仅在一周后,小杨就接到了母校300册图书。经过小杨多方努力,一个拥有2000多册科技图书室建起来了,劳动之余,图书室成了村民们首选之地。
小杨自己并不宽裕,他热心关爱家庭困难学生。今年3月16日,对于房县一中高一(2)班的骆虹同学来说,是一个格外温暖的日子。这天,她迎来并不认识的杨松霖叔叔,并得到每月100元的支助。他每月都坚持来到学校看望骆虹同学,并帮助她辅导一些功课,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他说:“人穷并不可怕,只要有骨气,肯努力,勤奋拼搏,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前年回家探亲,听同学说,村里小胡杨三岁时母亲去世,爸爸双腿残疾,摆地摊卖些杂货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奶奶七十多岁了,仍然每天上街捡破乱补贴家用,姐姐上高中,胡杨在南阳四小读小学四年级,姐弟两的生活靠政府和邻居救济。家里除了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再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小杨决定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他上街买了一些面粉和食油,并带去了200元钱,让他们给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具。全家人感激的目光,让他再一次找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小杨除协助村支部书记进行日常事务及文字工作的处理、办公场所管理外,还积极协助支村“两委”拟定了支村“两委”工作职责、干部值班制度、卫生长效机制、村规民约、“星级”文明户奖惩制度,并形成文字上墙。他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各类活动,他还主动担负起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为党员群众发放“红心”服务“连心卡”,将联系电话、服务项目和服务承诺印在卡上,为群众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在日常工作中,他对于村民有求必应,小到代替填表、写申请报告,大到解决民事纠纷,他态度诚恳,不计得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人生价值也在服务中得到了升华、青春在田野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