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耀泉 华岳山
清晨六点,在竹溪县水坪镇洞子沟村熊祖海的豆干加工厂里,豆腐特有的清香和五香卤料的浓香弥漫交杂着氤氲升腾,夫妻俩正将豆腐成品进行切坯、卤制、过油、调味、 检验 、包装、分级装箱,然后运往县内的寿康、新合作超市。
“每天可生产豆腐干三四百斤,加上养殖,年综合收入可达20余万元,还可带动乡邻共同生产,共同致富。”熊祖海一边干活,一边算起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帐。
菜市场里觅商机
熊祖海年轻时就有较强的经济头脑,由于住在镇郊,所以经常把自家种的芹菜、白菜、土豆等时令蔬菜运往菜市场去卖,每个月的“油盐钱”倒也不差。
小打小闹了一阵子,熊祖海做起了蔬菜二级批发,从十堰、安康批发市场把菜运回竹溪,再分批给卖菜的小贩,赚取中间的差价。但蔬菜二级批发损耗较大、季节性强,遇上市场滞销则有赔本赚吆喝的危险。
如果有自己的菜蔬产品,而且不受季节性的影响,那该多好呀!在经历了市场的波折,总结了得失之后,熊祖海把目光投向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豆腐干,豆腐干可炒、可炖、可凉拌,而且保质期较长,没有季节性。他敏感地意识到豆腐干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自己应该放手一搏的产品。
小作坊里创豆业
打豆腐并不难,这是竹溪千家万户主妇都会的传统手艺,做豆干也不难,冬腊月,农家也有熏豆干的传统。但对“口味很叼”的竹溪人来说,只有符合地方风情、适合地方口味的产品才会有市场。
熊祖海在经过市场调查后,在卤料上下起了功夫,他根据不同人的口味分别实验配置了酱香型、浓香型、清淡型的卤料,这样生产出的豆腐干就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了。
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熊祖海的豆腐干很受欢迎,每天50斤左右的产量很快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既有豆腐的清香,还有卤子的浓香,货真价实。”这是顾客对他的评价。产品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就必须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回馈顾客,熊祖海意识到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扩大生产。
2006年,熊祖海购进了一套豆腐生产机和豆干切割机,日生产能力可达300斤以上。虽然有了机械,但对于关键的工序,如豆腐成型前的点浆、卤制,熊祖海夫妇都坚持手工操作,力求保持原汁原味。
农超对接拓市场
熊祖海的豆腐干走进超市,则是受到了超市里 “菜市场”的启示。走进超市,看到品种繁多的蔬菜在这里交易火爆,熊祖海感到商机又一次靠近了自己,他的自信缘于他对自己产品的信心。自己的豆腐干虽然没有创立品牌,没有包装,但质量绝对是上乘的。
熊祖海的豆腐干很快通过了寿康、新合作超市的质量检测关,超市经过了简单的包装后上架销售,熟悉的消费者在众多的豆腐干产品中马上就认出了熊祖海的产品,“在菜市场,顾客买我的产品也放心,但在超市,他们买我的产品就更放心了。顾客只有认同了,市场才会更大。”这是熊祖海朴素的农超对接观。 由于熊祖海的产品一直很畅销,且质量过硬。十堰、武汉的一些超市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每月的订单越来越多,现在熊祖海每天的豆干产量都在400斤以上。看过电影《乡村爱情》,熊祖海就希望自己能像王小萌一样,拥有自己的豆制品加工厂,能有自己的品牌或者名牌,产品打进全国的大型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