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12月28日讯:四川省盐亭县古来义校任刚教师注重诗经研究,近日看到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诗经文化网,热心投稿,引专家学者关注。
任刚教师在文中说:《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04期的陈君的《<芣苢>教学实录》里均有这样一段文字:芣苢,也叫车前子,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猪耳朵草。你们看,圆圆的是不是有点像猪耳朵?……它的叶子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菜。到了初夏,开花,结出的子就叫车前子,晒干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无独有偶,在同期里同时也登载了王彧钊的《认识了芣苢,爱上了“芣苢”》里也提到了:芣苢是一种植物名称,又叫车前子。
读到此处,我以为是这两位老师搞错了。后来经查,又找到以下几条:
《神农本草经》:案说文云:芣一曰芣苢,苢,芣苢,一名马舄,其实如李,令人宜子,周书所说,广雅云当道马舄也;尔雅云;舄莒马,舄,马舄车前;郭璞云: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又藬,牛蘈;孙炎云:车前一名牛蘈,毛诗云采采芣苢,传云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陆玑云: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
《本草图经》: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人家园圃中或种之,蜀中尤尚。北人取根日干,作紫花卖之,甚误所用。谨按《周南诗》云:采采苤苢。《尔雅》云苤苢,马舄;马舄,车前。郭璞云:今车前草,大叶当道,长穗。好生道边,江东人呼为虾蟆衣。
《植物名实图考》:车前,《本经》上品。《尔雅》:苤苢,马舄;马舄,车前。释《诗》者或以为去恶疾,或以为宜子,皆传闻师说,未可非也。《逸周书》作桴苢;《韩涛》谓是本,似李可食,其说本此。古今草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何可悉数。郭注《尔雅》,多存旧说,是可师矣。《救荒本草》谓之年轮菜。《尔雅》:苤苢,马舄,车前。前非难识者,《韩诗》说均以为泽舄为何耶?盖汉承秦绝学之后,书缺有间,学者力守师说,口耳相承,虽有他解,不敢辄易,谨之至也。王安石出己意为新学,不能通,辄即易一说以解之,而独于新法,以为终不可废,其视治国乃不如治经。车前之名,三尺童子知之。滇南谓之虾蟆叶、即虾蟆衣之转音也。绝域方言,其名犹占。"
从以上几条可梳理出这样几点:芣苢多生道边,大叶,长穗,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可食用,有人家在园圃中种植。
然而我们来看一下车前草的解释:
车前草又名车轮菜,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根茎短缩肥厚,密生须状根。叶全部根生,叶片平滑,广卵形,边缘波状,间有不明显钝齿,主脉五条,向叶背凸起,成肋状伸入叶柄,叶片常与叶柄等长。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花小,花冠不显著。结椭圆形蒴果,顶端宿存花柱,熟时盖裂,撒出种子。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泻的功效。不仅可药用,还可食用,深受人们喜爱,也就出现了关于车前草的很多民谣与故事。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
与芣苢描述 近似的鱼腥草的解释: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 。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会稽赋说凶年民断其根食之,会稽志也说越王曾采蕺于蕺山。别名:岑草,紫背鱼腥草,紫蕺,臭猪巢,折耳根,猪鼻拱,九节莲,重药,狗贴耳,肺形草,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臭草,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腥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草摄,红桔朝,臭蕺。凉拌侧耳根是民间的一道传统佳肴。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再根据相关资料对两者记载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太多的相似:多生道边,大叶,长穗,可食用。
我们回到《芣苢》这首诗本身: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我们现在对《芣苢》的解释采自宋朝的朱熹的说法。描述的是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地采而又采的场面。当时的人们采芣苢——车前草——用来派什么用处?释《诗》者或以为去恶疾,或以为宜子。我们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哪里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再说,用得了那么多吗?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可得出一个结论:人们采芣苢是来吃的,而非药用。芣苢并非车前草,或者说,芣苢并非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车前草。
再仔细一对比,又可发现车前草和鱼腥草有很大的不同:1、鱼腥草的广泛食用性。如解释中所说: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会稽赋说凶年民断其根食之,会稽志也说越王曾采蕺于蕺山。及现代人们对侧耳根及其叶的吃法的多样性和广泛性。2、现在人们对鱼腥草的广泛种植。3、菜市场上有鱼腥草卖,而无车前草。4、每年春夏秋季节,人们到郊外到处挖鱼腥草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5、众多的记载均重在描述车前草的药用价值,而非食用价值。6、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在菜类方面人们喜欢吃肥嫩多汁的。面对干瘪的车前草和肥嫩多汁的鱼腥草,虽然形状相似,但人们绝不会选择前者而会选择后者作为食物。由此可见:芣苢并非车前草,而是鱼腥草。
另外,车前草的名称的来历的传说也印证了以上说法。
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名将叫马武。一次,他率军队去戍边征战,被敌军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那里酷热异常,又遇天旱无雨。由于缺食少水,人和战马饿死、渴死的不少。剩下的人马也因饥渴交加,一个个小肚子胀得像鼓一般,痛苦不堪,尿像血一样红,小便时刺痛难忍,点点滴滴尿不出来。战马拉尿时也嘶鸣挣扎。军医诊断为尿血症,需要清热利水的药物治疗。因为无药,大家都束手无策。马武有个马夫,名叫张勇。张勇和他分管的三匹马也同样患了尿血症,人和马都十分痛苦。
一天,张勇忽然发现他的三匹马都不尿血了,马的精神也大为好转。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张勇的注意。他便紧盯着马的活动。原来马啃食了附近地面上生长的牛耳形的野草。他灵机一动,心想大概是马吃了这种草治好了病,不妨我也拔些来试试看。于是他拔了一些草,煎水一连服了几天,感到身体舒服了,小便也正常了。
张勇把这一偶然发现报告了马武。马武大喜,立即号令全军吃“牛耳草”。几天之后,人和马都治好了。
马武问张勇:“牛耳草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张勇向前一指,“将军,那不是吗?就在大车前面。”
马武哈哈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
此后,车前草治病的美名就传开了,因为此草爱长在路旁,所以又称有当道草。
从传说可知,西汉之前的人们并不认识车前草,也就无从采车前草为食了。故:芣苢并非车前草。 事物名称上的张冠李戴的的现象,不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普遍存在。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往往一物多名,一名多物,把芣苢叫成车前草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只不过,作为教材时就应进行一下标准化的工作,至少不至于误导学生才对。我确认:芣苢并非车前草,而是鱼腥草。请各位专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