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炳华
隆冬时节,我们来到中华诗祖、古周朝太师尹吉甫故里——鄂西北千里房县,慕访尹吉甫宗庙和诗经文化。
一场瑞雪,千里房陵,白雪皑皑,万山银装,分外妖娆,好一派雪韵风光!我们踏雪穿越齐心沟,登万峰山,拜中华诗祖尹吉甫宗庙,观遗迹,看碑文,读诗经,访老人,听《诗经》相关民歌,讲尹吉甫故亊……虽严寒,但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无不令人陶醉在这驰名国内外的诗经尹吉甫文化生态纪念园里。
踏着厚厚的积雪,沿大雪掩盖的台阶往上走200多米,在银装素裹,古树琼花的雪映中,我们看到了这座建在狮子头上的古代石窟艺术建筑——尹吉甫宗庙。
这座古代石窟艺术建筑全部由人工开凿而成,石窟座西朝东,分上下两殿,整个建筑结构呈“品”字型,走道有石雕护栏,正殿两边有配殿,正殿四壁凿有近60个大小不同的方孔,用于置放神态各异的雕像。大门为石雕工艺框,两侧有石雕艺术花窗。上下殿之间由石阶相连,从下殿右侧倚山岩开凿台阶,石雕护栏,通往上殿,由南向北蹬11步阶梯,再由北向南蹬19级,然后由东向西蹬6级至天台(上殿)。山上三间石殿合称“三间堂”,殿内雕梁画栋,门楼、立柱、房檐、屋脊、屋梁,均有雕刻、绘画装饰,神仙圣贤、龙凤狮马,花鸟草虫。大石殿正中供奉有尹吉甫等神像。
尹吉甫宗庙石窟艺术建筑是鄂西北少有的古石窟艺术建筑,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当山南岩媲美。庙岩南北山势陡峭挺拔,正东面是垂直的石壁,其后山峦叠嶂,有两座古山寨,山下有清溪流淌的白鱼河,四顾奇峰错列,沟壑纵横,周围有参天古树。
在古代,只有地位显赫的人才有资格修建这种声势浩大的宗庙。周朝时北方猃狁经常入侵周地,周宣王五年命尹吉甫挂帅出征,打败猃狁,直到大原,并在山西平瑶筑城设防,北方得到暂时安宁。尹吉甫还驻守洛阳,镇守江淮,征收贡赋,实现了“宣王中兴” 。“文武吉甫”成了“万邦为宪”的人物。周宣王大加赏赐,除了帛玉财宝,还把房陵封为尹吉甫食邑地。尹吉甫为了光宗耀祖,万世留名,就派部下回封地老家,选址建宗庙。这个人由山西省来到房县青峰万峰山,经过很长时间仔细地观察选中了宝堂寺这个风水宝地,于是就开山凿石窟建尹吉甫宗庙。
在宗庙岩前草堂内,房县榔口乡党委书记陆龙权向我们介绍了尹吉甫宗庙前“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石碑,这是大明正德十一年丙子孟春二月,县承李南金,知县胡壁、尹继(宗先祖贤良芳恩)、尹(添昌修仁)爵,施财造碑施主、襄阳府谷城县观音堂刘钰等立。石碑采用青绿色石材雕刻,碑高3.3米,宽1.04米,厚0.15米。碑记:“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佳城馀地之胜概也……由山西而至,久隐山房旁观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峦。此房县之东九十里,山峦幽雅,辐辏四图,龙脉萦绕之环绕……”;石碑背面刻有:“庄严佛相,妆修维汉,采饰诸灭,三教圣容”,此碑立于明德十一年。从碑文内容可知,先有尹吉甫宗庙,因慕名尹吉甫宗庙之盛名,后儒释道三教合一时选此深山避壤而建宝堂寺。
第二块是明代“万峰山宝堂寺建造碑记” 石碑,碑高3.3米,宽1.04米,厚0.15米。石碑正面记载:“佛教之肇起於何世也耶曰汉明帝□□鄙立清舍……寺自汉明帝之始也故曰有寺则有僧明帝之所阳……故魏晋南北朝皆有翻译经者随有泽经馆□□置泽经润邑之官无和□□殿木大平兴□□置译经院……” 石碑背面刻字:“皇图肇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在尹吉甫宗庙石窟大殿,有一蹲周太师尹吉甫石雕像,石像高1.05米 、宽0.52米。尹吉甫石像面容和善、身材威武、手中还拿着笏板,仿佛正在赞赏周宣王选贤任能,颂扬仲山甫、申伯侯辅佐周室的功劳,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诗经》中高度赞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以及“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 所载“由山西而至,久隐山房旁观也……”,正是说明尹吉甫北伐猃狁后从山西回家乡房县兴建宗庙,光宗耀祖。《诗经·六月》载:“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狁孔炽,我是用急……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由此从《诗经·六月》可见尹吉甫征战猃狁及对尹吉甫的高度赞称。
踏雪慕访尹吉甫宗庙,无不令人陶醉,无不令人更加敬慕中华诗祖、古周朝太师尹吉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