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2月12日讯 (袁源、耕夫) 记者今日上午到十堰市民俗学会采访获悉,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十堰市文化体育局、市民政局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十堰市民俗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民俗学有识之士,致力于民风民俗的收集、挖掘、整理、抢救、研究和保护,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有武当道茶、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及诗经文化研究、十堰牛头山楚国古长城文化、房陵文化圈研究等多项成果感动十堰响誉国内外。
——坚持挖掘、整理、宣传武当道茶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源于鄂西秦巴武当山区。多年来,十堰市民俗学会与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联手把武当道茶作为课题研究,经过深入挖整武当道茶有关文史资料及录像、图片,并着力宣传,使武当道茶不仅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宣传知名度,而且于2009年4月经省专家评审,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积极申报囯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省农业厅、十堰市委、市政府及市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去年10月24日,省农业厅和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邀请茶叶专家召开了“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高层专家论证会,经充分讨论和认真评审,专家们一致推荐“武当道茶”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会上,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周文棠为十堰市民俗学会题词:“中国鄂西山地大巴山、武当山、荆山、神农架、巫山等地域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十堰市农业局长沈康荣称赞十堰市民俗学会与八仙观茶叶总场武当道茶课题研究取得了成果并得到应用,为弘扬武当道茶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挖整宣传,百度已将“中国素有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武当道茶四大特色名茶著称于世,武当道茶,又因其武当太和山,亦名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境平和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由此,成为名茶和贡品”搜录为百度百科编辑词条。十堰市农业局着力推进武当道茶产业,被列为十堰市第四大品牌。
——坚持挖整研究“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 及诗经文化,并成功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被列入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五经”之中。千百年来,文史专家学者一直研究赞颂《诗经》。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诗经》中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颂,穆如清风”的西周太师尹吉甫,是《诗经》中少有的已知姓名的作者。尹吉甫是哪里人?在中国有湖北房陵(房县)、山西平遥、河北南皮县、四川阳江(泸州)等说法。经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正县级政策研究员袁正洪和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陈吉炎等多年的考察,收集挖整,大量资料表明,尹吉甫籍里是湖北房陵,即现今湖北房县。十堰市民俗学会撰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报吿,与房县榔口乡联合申报,于2006年12月4日,《尹吉甫传说》被十堰市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文批复《尹吉甫传说》等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省、市、房县县委、政府领导很重视,2009年启动了尹吉甫及“诗经文化园”建设,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斿圈建设。2009年9月,《尹吉甫传说》正申报囯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12月23日上午,十堰市民俗学会收到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夏传才先生的来信。夏传才先生看了十堰市民俗学会挖整的有关尹吉甫的相关祥实材料后在回信中写道:“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重臣,于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业,是对华夏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又是确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诗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诗保存至今,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艺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要早四百年,论先后,中国诗史应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十堰市民俗学会调查的材料可考可信。河北南皮县、山西平遥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墓,四川泸州之说系误传。二《南》是西周推行文王之化的乐歌,当然会广泛地推行于尹吉甫的采邑,并深入民间。你们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乐歌的结合,以及与尹吉甫相关的民间传说,很有价值。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原典,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你们为之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收集挖整“十堰牛头山楚国古长城文化” 轰动国內外。十堰市民俗学会在挖整牛头山生态文化中,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教授和牛头山林场场长王友华 、副场长张天宇、场工会主席吴云华、等多次深入十堰市牛头山森林公园考察民俗文化,并查阅地方志及有关古长城、古寨城、古方城等史料。据明万历《郧台志》、《郧阳府志•山川》、《郧县志》记载:“ 古塞山,县西南八十里,战国时楚筑以备秦,今名大寨山。” 2009年2月25日十堰市民俗学会撰写了《鄂西北十堰市牛头山发现距今2200年前楚国古寨城遗址》的稿件,先后被新华社发通稿、中国新闻社等发稿后,囯内外一些报刊和媒体网站纷纷转载,此则新闻一时“红遍网络”。十堰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家义特批示给十堰市委政研室发领导《参阅件》。 据百度和谷歌搜索,转载和相关报道有25900余家,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2009年10月17日,湖北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学术带头人王玉德教授一行,在十堰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等陪同下,通过对十堰市城区牛头山森林公园境内一古寨城的考察,认为该古寨是2300多年前楚国修建的古方城,该寨城是楚国防御秦国进攻的一道重要军事防线,是古代楚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堰楚国古长城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我国楚方城和古长城文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所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神农架至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湖北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专家、武汉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专家余西云教授,在十堰市民俗学会和十堰牛头山森林公园场长的陪同下,考查十堰市城区牛头山森林公园楚方城后认为,十堰市牛头山森林公园境内的古寨城,很壮观,很有气势,尤其是在古塞墻的长度上,在原发现古方城周长3公里的基础上,这次新发现沿古塞城南边还有2公里多也是古长城,还新发现有峰火台,这一发现不仅对研究鄂西北十堰市内古长城有重要价值,而且对考察研究我国楚方城和古长城文化有重要的价值。专家建议将牛头山森林公园改为楚长城森林公园。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清华大学规划院、北京大学和省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中心等对牛头山森林公园实地考察后说,牛头山森林公园在一个城市的中心,既有良好的生态,又有距今2300多年的楚长城,是古人留给公园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在全国少有,公园应在保护好这一历史古迹的同时,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请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学术准备,以备开发利用对游客开放,这是古人留给公园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在全国少有,要努力把牛头山建成全国城市国家森林公园的示范景区。
——挖整《房陵文化圈》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灿烂明珠。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房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重视下,十堰市民俗学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现已挖掘整理《中华诗祖尹吉甫》、《历代帝王流放房陵典藉录》、《神农武当医药歌谣》、《房陵锣鼓歌》、《门古寺民歌》、《房陵文化古今文萃》六本书清样,即《房陵文化圈丛书》,即将出版,这是西周诗经文化、神农文化、秦巴荆楚文化、汉水武当文化的一串奇葩,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挖整,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高度重视,2009年8月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达“关于同意将《房陵文化圈丛书》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的复函”, 高度肯定这一重要收获,将填补我国民间文化相关颁域的空白,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几年来,十堰市民俗学会先后还在武当医药文化、绿松宝石文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课题研究成果。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陈吉炎,废寝忘歺,挖整编辑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填补了千百年来武当山没有中草药志的空白。十堰市民俗学会从民俗文化方面研究绿松宝石文化,深入郧县鲍峽镇和五峰乡乔家院考察,请教省市县考古专家,从郧县五峰乡乔家院考古中出土的绿松石珠、绿松石环等工艺饰件及镶有绿松宝石的青铜剑、铜戈等,距今约2200-2800年。撰稿“郧县考古出土春秋绿松石饰品,工艺加工史提前1500年”,新华网、中新社及十堰新闻网发稿后,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报道将郧县绿松宝石开采和工艺加工史由有文字记载的元代提前到春秋,大约提前1500多年。2009年3月22日,十堰市民俗学会有关专家在房县青峰镇发现了长达10余公里的罕见古河床地质遗迹,长达10余公里,不仅古河床地质遗迹景观令人叫绝,且峡谷峰峦叠嶂,奇洞异穴迷人。青峰大青谷古河床地质遗迹的发现,对水动力学、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学、岩石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
十堰市民俗学会几年来坚持“三贴近”、当好“四员”,即当好民俗文化宣传员:走到哪里就将党和国家有关加强重视文化建设、扶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政策宣传到那里;民俗文化新学员:拜民间传人为师,虚心学习;民俗文化收集员:勤问、勤记、勤跑,收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员:求真务实,尊重历史,查找史料,虚心学习,认真研究。先后深入到武当山,房县桥上乡、榔口乡、万峪乡、青峰镇,丹江口市官山镇、丁营镇、浪河镇,郧县鲍峡镇、柳陂镇,神农架林区等地进行民俗文化采风,收集、挖掘民俗资料百余万字,为弘扬民俗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省、市、县领导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重视和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