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新型农民”领跑房县经济 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达39.2%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2月23日8:8 文章编辑:秦安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2月23日讯(马金安 孙淑芬 罗德虎):22日,房县青峰镇下河村二组农民张运明的养鸡场里,新年第二批12000多枚鲜鸡蛋装车启运县城菜市场。去年,在“阳光工程”的支持下,凭力气挣钱越来越没有奔头的张运明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养殖培训班,搞起了土鸡养殖。“由于是原生态的土鸡蛋,鸡场投产以来,鸡蛋供不应求。”张运明难掩心中的喜悦,他悄悄地给笔者算了一账,去年尽赚4万多元。
 
    不扶犁耙,敢为人先。如今,像张运明这样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型农民”在该县有6000多个,他们主要从事技术型生产、商贸型经营、服务型劳务等生产经营活动,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领头人”。门古寺镇经营能人郑政寿,在县人才创业基金的支持下,把信用菌卖到了国外,去年创汇达40万美元,同时,依托其天森食品公司创立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会员达400多户,辐射周边七个乡镇,带动1.6万农民致富。在外承包工程多年的青峰镇青峰村农民张启成回乡成立了成硕建筑公司,承包山场1000多亩,建起了该镇第一座自来水厂,雇用农民工500多人,帮助该村3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道路。窑淮乡郑义方承包佛洞茶场,发展茶叶3800亩,年创产值近100万元,提供税收10万元……“田还是那些田,山还是那些山,农民的思维转变了,靠农致富的路子更活了,有了这些领跑者,农村经济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活力,”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长刘东平说。
 
    为了培植“新型农民”,打造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该县以“农村实用人才超市”和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为依托,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把接受能力和致富愿望较强,从事种养、加工、营销的农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采取理论辅导、实践指导与现场示范相结合,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定片、定点、定人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技能。同时,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扶技、扶业、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三扶”活动,通过组织协调搭桥、党支部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更大的优惠、支持和倾斜,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自主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新型农民”的出现,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科技兴农、创业致富的行列中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该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新型农民”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达39.2%
十堰新闻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版权所有,所刊稿件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