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秀美生态家园
--竹溪县加快推进村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纪略
李相山 张俊
近几年,竹溪县确立“加强农村住房与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秀美生态竹溪”的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村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镇综合功能明显提升,已成为展现竹溪形象和湖北新风貌的窗口。
立足高位起跳 廓清思路谋发展
竹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12个山区特困县之一,自然条件与相邻的陕西省平利县相似。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平利县提出的“着力建设省际边贸口子县和口子乡镇,长安镇三年超过竹溪蒋家堰镇,村镇建设五年超竹溪”的城乡建设目标咄咄逼人。
与其苦等,不如苦干。在深入调研后,竹溪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全力打造秀美生态竹溪”的动员令,决心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村镇建设,坚持以县城带集镇、集镇带新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兴共荣。
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村镇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职能部门联系村制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形成合力。
大员上阵,全民参与。一时间,全县上下通过畅通融资渠道、创优投资环境、加大建设投入等办法,掀起了村镇建设的热潮。
完善村镇规划 大笔如椽绘蓝图
村镇要建设,规划必超前。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规划的“龙头”地位。
在村镇规划上,坚持分区域布局,突出主导产业、文化底蕴、乡风乡貌、人文景观等地方特色,请武汉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编制了《竹溪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北部以县城为中心,305省道百里长廊为轴线,城关、水坪、县河、中峰、蒋家堰为纽带的“一线串五珠”的百里城镇带。邀请专家进行航空测绘,编制了百里长廊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中南部以泉溪镇为中心,周边建设新洲、向坝、丰溪、鄂坪等省际、县际集镇,逐步形成“一中心四柱轴”的扇形框架。
按照“一带一扇”大均衡分布的总体格局,抓好全县村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目前,15个乡镇全部完成了集镇规划修编和80%以上的村庄规划编制,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为全县城乡建设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推进村镇建设 誓将山村变瑶池
近年来,竹溪县投入3亿多元,在高质量实施旧城区改造、广场公园、城关防洪堤、鄂陕大道、工业园区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村镇建设的品位和质量也实现了历史跨越。
素有“朝秦暮楚”之称的蒋家堰镇,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集镇供水、排水、路灯、市场等20多项工程,建立配套机制,严格规范管理,使一个破破烂烂的“露水集”跨入“省级文明乡镇”行列,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楚天杯”创建先进单位。
县河、龙坝、水坪、中峰等乡镇投资4000多万元进行集镇改造,修建了文化公园、集贸市场、自来水厂等设施,集镇整体达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标准;新洲、兵营、鄂坪乡迁建工作有序进行,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在村庄建设中,我们改“满盘摸”为抓重点,突出抓好县河镇农民住宅示范小区和水坪镇农民生态园林住宅示范小区的规划建设。通过抓重点、树典型,推动了全县村庄建设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3%上升到现在的45%,村镇居民居住水平显著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村容镇貌明显改观。
建设百里长廊 打造“名片”展新貌
305省道竹溪县境内地势平坦,连着县河、水坪、城关、中峰、蒋家堰、龙坝6个乡镇,全长51里,人口占全县的3/5,经济总量占全县的80%,是竹溪人口密集区和政治、经济、文化富集区。
200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新农村建设和村庄集镇整治工作为突破口,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按照“绿化先行,产业跟进,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思路,将省道沿线百里农村打造成为“百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绿化、美化、净化、靓化长廊”。41名县级领导、119个县直部门与长廊沿线村庄实施结对帮扶共建。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百里生态秀美长廊初步建成。累计栽植绿化苗木700多万株,硬化道场1200户、通组达院路600多公里,新建田间U型渠6.2万米,组织农户做花带(坛)3500多个,美化庭院3000多户。
百里生态文化示范长廊逐渐显现。新建沼气池2200户,改造房屋外型5250户,修建休闲广场35个、农家书屋48个、村“两委”活动阵地22个、村级文化活动阵地41个,完善村级卫生室48个。
百里经济示范长廊初具规模。按照“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魔芋、贡米、蔬菜、药材、苗木花卉和经济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县河、水坪的茶叶,城关的蔬菜,中峰的贡米,蒋家堰的养殖,龙坝的烟叶”为主的绿色产业聚集区。现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培植万头生猪养殖企业2家,建成养殖小区50个。
强化村庄整治 齐抓共管奏强音
竹溪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全面加强农村危房、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城区,实施城中村、老小区改造和宜居效益工程,加强规划、建设用地、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在农村,按照农村总体规划和“区域式发展”的要求,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本着“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一样式”的原则,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在村庄整治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典型,形成样板,重点根治“脏、乱、差、散”现象。对农村旧房实行统一房屋样式、统一施工图纸进行改造;对新建房一律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施工图纸施工。同时,紧密结合村庄整治、旅游村、文化村等特色村庄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08户,初步形成以蒋家堰镇关垭子村、龙坝乡砖裕沟村为代表的危房改造示范村、示范点11个。
目前,各乡镇集镇达到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标准。2009年初,竹溪喜获湖北省城乡建设管理“楚天杯”荣誉称号。
广辟融资渠道 借梯更上一层楼
投入是该县城镇化建设的硬约束。确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较好地突破了这一“瓶颈”的制约。
在村镇规划编制上,县政府实行激励机制,对如期完成规划编制的,按照集镇3万元、村庄5000元的标准“以奖代补”。
在村庄整治上,县政府每年统筹1500万元,以“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分片规划、分户整治。先后投入近1亿元资金,进行房屋改造和水、电、路、绿化、亮化等综合环境整治。金融部门落实惠农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累计投放村庄整治贷款7000多万元、贴息贷款105万元。
在农村危房改造上,除争取中央财政给予每户5000元补助外,整合民政、国烟、新农村建设、迁移扶贫等项目扶持资金,推进了危房改造工作。
在村镇建设上,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吸纳民间资金1亿多元,既缓解了政府的投资压力,又完善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百里长廊”建设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将上级扶持农村的扶贫开发、交通、能源、人畜饮水、改水改厕、教育、文化、卫生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时,采取“政府以奖代补补一点、帮扶共建单位帮一点、集体经济集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农户自己筹一点”的办法,为百里长廊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三年来,先后投入百里长廊建设“以奖代补”资金2600万元,农户和其他社会投资78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