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腑苍穹,瞰望秦楚边际,竹溪如同一条绿色飘带镶嵌在秦巴余麓。驱车前行,遍步汉江堵河之源,竹溪形似一幅编织绿色锦绣的青山巨幅勾勒出大山的富饶。竹溪因绿而美,竹溪因绿而富,生态立县不只是划破时空的号角,兴山富民不再是承载希望的梦想。竹溪人用绿色精魂铸就了山县生态富民的丰碑,竹溪人以满目青山印证了生态立县的历史誓言。搭乘生态文明的历史快车,建设山川秀美丽的竹溪,这里激扬着发展进步的音符……
竹溪是一个绿色基因宝库。地处鄂西北边陲,西连陕西省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南接重庆市巫溪县,是阻拦北部风沙源南侵的重要生态地带、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水源区。境内现已查明植物197科807属2216种,野生动物24目73科276种,分布有珙桐、红豆杉、银杏、连香、红豆等27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有大灵猫、大鲵、棕熊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生动植物资源仅次于神农架林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89.5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8.5%,森林覆盖率61.2%。活立木蓄积量1051万立方米,人均有林地8亩、活立木蓄积量24立方米,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全县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30.5%和10.6m2。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营造林先进县”、“全国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县”、“湖北省绿化模范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竹溪县植物志》。
突出林业两大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备
2000年竹溪作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示范县和天保工程试点县开始实施两大工程,截止2008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9.39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15.5万亩,荒山造林13.89万亩。共涉及15个乡镇,10个以场带队国营农林场,216个村,40200个农户。通过1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林业用地面积增加15.5万亩,森林植被面积增加29.91万亩,工程竣工后可新增有林地面积15.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6.3个百分点,年减少水土流失122.8万吨,县域内生态环境将得到大大改善。十年实施天然林保护300万亩,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36.62万亩,通过有效的森林保护和营造林措施,全县天然林得到根本恢复,林分质量显著提高,增加森林面积36.22万亩,增加森林蓄积1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7.3%。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389.5万亩、有林地面积303.5万亩、森林总蓄积1051万立方米,木材年生长量19.3万立方米。
立足山区资源特色,培植林业产业体系
通过大力造林绿化,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批林业产业基地,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74.7%提高到2009年的78.5%。目前,已建成人工木质原料林(松、杉、杨、桦等速生林)基地15万亩,林化饮料林(茶叶)基地16.8万亩,生物质原料林(刺槐、油桐、油茶)基地2.5万亩,水果、干果(板栗、核桃)生产基地4.5万亩、木本药材(杜仲、木瓜、香橼、枣皮)基地2.5万亩。水果、干果年产量950吨、药材、茶等年产量400余吨。林业第一产业产值29155万元,农民从木、竹、药、果、林化原料等林业种植业中的收入人平787余元;林业第二产业年产值6074万元,其中林业产品加工产值5440余万元,占90%左右;林业第三产业年产值达到3333万元,开发了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偏头山森林公园、八卦山大鲵自然保护小区、岱王沟猕猴自然保护小区和鄂坪电站生态风景区,以森林为依托的山庄及农家乐达到50家以上。
坚持永续利用的原则,林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
坚持“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区域重点目标野外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依法治林和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成效显著。2000年,全面完成了森工企业转产工作,取缔了木材经营,原有森工工人采取一次性安置、下岗待业及等形式进行分流与安置,充实到林业管护队伍和其它产业部门。建立健全了天保工程管护机构,强化了森林资源管理。县林业局成立了天然林资源管护总站,在各乡镇(林场)设立了24管护站,5个管护所,5个管护卡,1个管护巡逻大队。,配备376名专职森林资源管护员,建立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专职森林消防队。健全了森林管护制度,强化林政管理,加大乱砍滥伐的查处打击力度,做到出现乱砍滥伐必查,依法治林。形成了“山上有人护,要道有人查,流通有人管,案件有人办”的森林管护格局。兴建天保工程标志物、宣传碑(牌)270块,新修、维修防火隔离带530公里,新建防火了望哨3座,使我县300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兴建了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申报了两个自然保护小区,在重点林区修建了一批防火公路,配置了6台森林公安专用防火消防车、建立和完善了森林防火信息系统,提高了林火监测能力,加强了护林防火工作。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注重对重要检疫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多年未发生重大病虫灾害。法制建设、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得到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发展建设中得到初步应用,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林政资源管理体制。
致力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城镇绿地体系不断增强
该县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城市发展目标,县政府制定了《竹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百里绿色色长廊发展规划》,确定以山水为纽带,融“山、路、城、乡、水、绿”为一体的总体思路,力争把竹溪建设成为具有湖北山水特色、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的鄂西北生态屏障和生态型园林城区。立足于保护城市生态大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构成的汉江流域绿地系统,实现“三个一体”:一个是中心城区城市生态系统与周边地区其它生态系统一体化;二是城镇人口生态系统与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三是城市公园游憩系统与郊区风景区和旅游系统一体化。以百里长廊为主线实现一线串珠,打造以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景观和绿色文化为主的绿色生态群体,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质安全,构筑西沙东袭的生态屏障。在县城区和百里长廊沿线建设1个彰显生态文化特色和标榜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的公园广场和6个村级休闲广场,建设公共绿地25000平方米,配置绿色生态景观60多处,栽植种类绿化苗木600多万株,从“城镇人工生态绿地、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百里长廊生态和乡镇休闲生态绿地”等五方面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生态绿地框架。
“生态立县,产业富民”这是竹溪县委、政府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所做出的历史抉择,勤劳的竹溪人,秉承着“有钱大干,无钱苦干”的竹溪人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舞台上演绎着一曲又曲生态富民的发展赞歌,见证着生态立县的历史宣言。
(作者:竹溪县林业局张泽文、谢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