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5月20日讯(李维荣):竹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鄂、渝、陕交汇处,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是连接华中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素有湖北西大门之称。近几年来,该县主动抢抓机遇,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亿元,财政收入2.0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2元。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加快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竹溪县委、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依托51公里的“305”省道自东而西穿越县城等6个乡镇的优势,大力实施“百里长廊”建设工程,并选准“规划”这个突破口,保证了“百里长廊”建设工程有计划、有步骤、高起点、高速度和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力地促进了村庄整治、集镇配套建设的快速推进。该县新农村建设作法在十堰全市推广,金铜岭、小坝子村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坪镇被确定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竹溪县荣获湖北省城镇规划管理“楚天杯”称号。
“一线五珠”构筑百里长廊规划主框架
竹溪县县域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3307平方公里。305省道横穿县域东西,沿线的百里长廊建设东起县河镇农业示范场,西至蒋家堰镇关垭子,全长51公里,包括县河、水坪、城关、龙坝、中峰、蒋家堰等6个乡镇,57个村。
规划在充分研究“百里长廊”沿线镇情及全国小城镇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该县委、政府提出建设“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战略方针,通过小城镇规划、产业建设规划,以及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力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引导百里长廊沿线区域的协调发展,为竹溪县的发展构造良好的建设框架,使规划既有较强的近期实施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支持,产业支撑的战略部署,百里长廊的规划结构为“一线穿五珠”结构。“一线”即贯穿竹溪县东西的305省道,以交通要道带动沿线区域呈带状发展。“五珠”即305省道由西向东依次经过的蒋家堰、中峰、城关、水坪、县河5个镇。这五个镇是百里长廊重点建设对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期待能带动以其为中心的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做到点、线、面全面发展。
在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要把“一线穿五珠”的百里长廊建设成生态、文化、文明的百里绿色长廊,真正做到“绿色先行、产业跟进、社会事业全面拉动”。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百里绿色长廊。
围绕“山青、水秀、民富、村美”的生态和谐目标,统一规划百里长廊沿线的绿化种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树种。同时,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为机遇,对长廊沿线的荒山、荒地进行治理,并引导沿线农户做好房前屋后的绿化。控制和引导省道沿线景观,形成良好的景观界面,并打通各景观节点,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使百里长廊真正成为“路边樟、地边竹、河边柳、门前花、地中茶、坡上果、山上林、林中草”的百里绿色长廊。
结合产业发展,打造百里产业长廊。
第一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魔芋、恭米、蔬菜、药材、苗木花卉和经济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县河以木瓜为主,水坪以茶叶和蔬菜基地为主,城关以桃子、樱桃等鲜果为主,中峰以贡米、茶叶、魔芋为主,蒋家堰以板栗、金橘、黄柏小药材以及茶叶为主,龙坝以魔芋、茶叶、烟叶、药材、蔬菜以及经济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聚集区;以水坪镇兴科牧业公司为主体,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并注重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做到乡乡有支柱产业、村村有优势项目、户户有收入来源。
第二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全县已形成以茶叶、魔芋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工业,以中药材资源为原料的医药化工工业,以板石、水泥、煤炭为主的矿产建材工业,以粮油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沿线各乡镇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制定和实施县工业园区的二期规划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形成功能完善、科技含量较高的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开发区。
第三产业是在百里长廊沿线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旅游业、文化娱乐等产业,并加快培育边贸市场和城镇集贸市场,努力把百里长廊建设成为湖北有机绿茶的产销集散地、鄂渝陕周边地区的中药材集散地。
挖掘文化内涵,塑造百里文化长廊。
在风景文化旅游方面,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关垭楚长城、锣鼓洞、偏头山森林公园、老阴山金顶、甘家祠、魁星楼、中峰寨等一批颇具文化内涵的百里长廊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在文化休闲方面,可挖掘当地特色,规划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休闲广场、茶楼、亭廊等项目。并巧妙利用多山的地形来大力发展农林产业,借助农林产业文化可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游和生态游。最终形成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系统。
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创建百里文明长廊。
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长廊两侧的村镇进行统一规划,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突出“文明”这一重点。
在规划中合理确定城镇性质与规模,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健全其道路交通体系,畅通联系,最大化镇区带动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城镇整体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市政设施条件——按新区建设标准配套建设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环保环卫、消防、防灾等市政设施。
政府科学绘蓝图,多方投入结硕果。
近几年来,竹溪县政府通过科学引导,投入百里长廊建设资金2800余万元,带动沿线乡镇、村组、农户与县直单位帮扶建设资金5800万元。目前百里长廊聚集人口达21.6万人,区域生产总值29.3亿元,使之已形成该县县城、集镇、产业、工厂、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经济高地,一条竹、林、果、菜、花、草相辉映,一、二、三产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