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5月31日讯(郭迪泽):湖北竹山县潘口乡党委在全乡7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3个流动党支部和496名党员中深入开展争创“五个好”党组织、争做“五带头”、“十星级”优秀共产党员的“争先创优”活动,达到了创争与发展互动双赢的效果。
该乡在2009年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三个实力”建设,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动力与活力,这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与党中央提出的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谋而合。
增强“硬实力”
“硬实力”就是在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执行力。为激发全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的生机与活力,着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结合潘口实际,乡党委开展了“一述两评三争创”活动(“一述两评”指工作述职,组织评价,公众评议。“三争创”暨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满意干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四个方面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硬实力”,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和工作执行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全乡范围内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一是建立离退休党员管理制度,定期与离退休老干部党员交流工作信息,通过电话、信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离退休党员传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工作动态和主要要求。针对部分离退休党员分散居住、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该乡采取在职党员干部与离退休党员结队互学措施,定期走访慰问老党员。目前,通过信件、电话联系离退休党员93人次,对31名离退休党员开展了送学活动,及时将学习资料发放到位;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了5期培训班,组织老干部党员学习和深刻理解“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与离退休党员结成了互学对子。
二是对流动党员实行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潘口乡有上海浦东、山西古交、内蒙古呼和浩特3个流动党支部以及潘口电站建设工地的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挂靠流入地党组织,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定期向流出地党组织搜集汇报“创先争优”及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建立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从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发挥作用等方面对流动党员提出要求,并把“创先争优”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建立双向沟通制度,使上级党委与基层党组织之间、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能及时沟通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弥补党员管理工作中的“空白点”。
三是对无职务的普通党员开展了“党员承诺制”、“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等活动,鼓励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创一流业绩。同时,本着“按事设岗、定人上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采取党员自我认岗、支部定岗、群众荐岗的方式,对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让每位党员明白要干什么、怎么干,怎样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从而不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四是多措并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针对违纪党员、无作为党员、党风党纪涣散党员实行“一帮一”联系结对制度,即一名违纪党员由所在支部确定一名支部委员联系,支部委员违纪由其所在支部的支部书记或支部副书记联系,支部书记或支部副书记由党委派人联系,乡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由群众和党员共同监督,直至向上级揭发检举。联系时间根据违纪情节的轻重一般分为一年或两年,联系主要内容是提醒谈话、诫勉谈话、下发诫勉文件,提醒谈话两次以上或诫勉谈话一次以上的取消各类评先表优资格,督促其改正错误。针对工作表现一般,业绩不突出的党员实行民主投票测评,对倒数第一名的给以警告,对倒数第二名的给以提醒。
优化“软实力”
“软实力”就是党员要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服务人民,服务大局的表率作用,尤其是有职务、有身份、有社会影响力的党员干部更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009年5月,乡成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由政府把直接服务群众的移民站、国土所、城建办、民政办、计生办、计生服务中心等单位集中一处办公,开展一站式服务)。村成立了代理制的便民服务室(群众在建房、办理身份证、生育证、结婚证、社保等事情由村干部实行代理,明确村文书为全程代理员,其他村干部为分项代理员,利用干部懂政策、懂程序、认得门、认得人的优势方便群众办事,直接给群众办事)。组设立代办制的便民服务点(整合新农合超市、广电、电信、移动、农资等资源,直接就近就地方便群众)。目前,该乡已成立了1个便民服务中心,7个便民服务室,133个便民服务点,通过直接为群众真情服务,从根本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受信任,干部受拥护的和谐局面已逐步形成。
提高“巧实力”
“巧实力”就是使软、硬实力相得益彰、综合运用,从而取得最好的服务基层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效果。针对在一个乡同时开工建设两个大中型水电站、一条高速公路这样的实际情况,对大型工程移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政策解决不了、司法判决不了、干部结论不了、群众接收不了”的社会性难题,乡党委在实践中探索推行了一套信访听证、案件终结的矛盾化解机制,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用民主的方式解决棘手的难题。
自信访听证制度建立以来,该乡成功调处了12起群体性事件,把矛盾化解在乡内,把问题处理在村组,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具体做法是:对带有涉众性、疑难性的信访案件在事发地(村、组)召开听证会,听证人员有信访当事人、乡村组织、“三代表一委员”(辖区内村民代表、县乡人大代表、县乡党代表、政协委员)。程序是:由信访当事人陈述事由,由涉访单位按政策提出答复意见和解决办法,“三代表一委员”进行评议,现场形成民主决议案,现场无记名投票表决,听证三方现场签字,结论公开公示。魏沟村原村书记罗某,在合村并组后没有再当村干部了,但他称自己当村干部近20年来,替村上垫付农业税、架电、饮水、拖欠工资等费用6万元,乡政府组织财政所去审帐,结论为4.6万元,他不服,仍坚持要6万元,经常到市、县、乡上访。乡政府拟请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查账或法院审理,但因税费改革前账目不清,时间跨度超过20年,证据、证人难搜集,很难予以认定,罗某便成为多年的缠访户。对此,乡党委在魏沟村召开听证会,让“三代表一委员”和当年的老村民参与评议,乡领导和村干部不清楚的事情,当地的代表和群众最了解,通过听证会,逐一审核认定他的欠帐单,欠款金额“晒”定为3.1万元,最终使罗某心服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