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人大副主任陈冬芝,副市长刘学勤,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文化体育局党委书记赵国平,文化体育局局长牛孝文等领导出席
十堰举办“荆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
市柳林武功院进行武当武术表演
表演民俗民间文化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 6月13日讯(特约记者陈彦卿 张炳华) 昨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十堰市文体局、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在人民广场举行“荆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系列活动。活动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主题,通过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图片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三个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十堰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宣传其保护成果,让市民感受十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
十堰市历史悠久的和文化灿烂,被专家称为中国中西结合部古文化沉积带颇具代表性的一个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荆楚文化、三峡文化、鄂西土家文化、神农炎帝文化、房陵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秦巴文化” 九大特色文化中,十堰市就占据七席。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有誉为“古人类长廊”的古人类化石“郧县人”, 是中华诗祖·古周朝太师尹吉甫故里,亦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2006年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民间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手工技艺等多个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有武当武术、吕家河民歌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尹吉甫传说、武当道茶炒制技艺、黄香、郧阳凤凰灯1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房陵锣鼓歌、向坝民歌等38项入选十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入选县级非遗名录;有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13名。十堰市在未来10年可以申报、保护的项目达3000多个,为十堰市实施湖北省鄂西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
在十堰市人民广场展览活动现场,展出市辖五县一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110多张,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出的这些文化遗产让青少年一代了解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激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此外,在人民广场由市柳林武功院进行了武当武术表演;有关文艺队团体表演了武当道乐《太和玄音·太极之音》等10个节目。
十堰市民俗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品类繁多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堰市民俗学会潜心非物质文化研究工作,先后收集、挖整民俗民间文化资料300多万字,,有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武当道茶”、“武当医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 《房陵锣鼓歌》、“丹江口市古为均陵是陶文化重要发祥地” 等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响誉国内外,还创办了《民俗文化网》着力宣传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国家和省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十堰市人大副主任陈冬芝,副市长刘学勤,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体育局党委书记赵国平,文化体育局局长牛孝文等领导出席了今天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