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端午节十堰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将在《车城大讲坛》播出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10年6月14日11:11 文章编辑:耕夫
  
 
《端午节十堰特色多多》大讲坛
 
 
 
《端午节十堰特色多多》大讲坛
 
 
张华鹏向《车城大讲坛》赠书
 
 
 
黄龙镇鼓手们表演龙舟赛上欢乐大鼓
 
    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十堰新闻频道6月14日讯(特约记者陈彦卿、 张炳华、袁源)今日上午,十堰电视台综合频道《车城大讲坛》栏目编导钟飞告诉记者,十堰端午浓郁的民俗文化——《端午节十堰特色多多》将在6月19 日(周六)19时48分在综合频道《车城大讲坛》播出。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通常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各地都有吃粽子、插艾叶、佩戴香囊及一些水乡有赛龙舟等,但位于汉江流域上游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的十堰,所辖五县一市两区既有着共同特点,但在民风民俗方面也各有特色之处。鄂西北具体有哪些特色呢?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十堰电视台综合频道车城频道《车城大讲谈》栏目组十分重视对十堰地方民俗文化报道,于6月12日特安排编导钟飞、节目主持人纪晶举行《端午节十堰特色多多》大讲坛,邀请十堰市民俗学会、湖北医药学院、武当文化、十堰诗词学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张湾区黄龙镇有关负责人等对端午节的民俗特色进行了热烈大讲谈,受到了在演播厅观看的郧阳师专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及黄龙镇龙舟赛鼓手的好评。
    大讲坛上,湖北省文艺学家协会理事、十堰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在节目中首先介绍了端阳节的历史渊源。袁会长介绍说:“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放生节、龙舟节、尝新节、粽子节、屈原节、诗人节等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端阳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五月为午,因此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端午节的起源由来已久,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这个节日,但那时节日是比较朦胧的,古代传统节日多是节令,古人对正月初一、二月二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这些重数日非常重视,所以五月初五也叫重五节,又因五月五日与夏至接近,也叫夏节。
    从史籍上看,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而“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中的“角黍”即粽子。端午也有竟渡说,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但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袁会长介绍说,端午节以划龙舟纪念历史名人之说,在历史上曾纪念五个人:-是苏州、无锡等地端午习俗祭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公元前484),一说伍子胥是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另一说伍子胥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伍子胥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阖闾死前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后继事吴王夫差。夫差用属娄剑赐伍子胥死。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当地传说:伍子胥奔吴伏剑死,随流扬波成水仙,遇难日是农历五月初。此后,无锡和其他吴地百姓一样,每年在这天“于江溯涛迎涛神”,供粽子,划龙船,祭奠伍子胥的英灵。二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三是东汉的曹蛾 (130—143), 曹蛾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据《曹蛾碑》所述,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舜江下游都要举行祭祀伍子胥的水上活动。那个被吴王夫差赐杀的吴子胥冤魂不散,年年在浙江沿海的各条江头兴风作浪,舜江也不例外。曹蛾的父亲在当地也算是个文化人,参加每年的祭祀。乘着竹筏,敲锣打鼓,高诵祭文,拜迎潮头的伍子胥,以求潮水不要泛滥成灾。那年的潮水特别大,一个浪头就将竹筏打翻了,曹蛾的父亲不知去向。曹蛾号哭着,沿江寻找父亲,整整哭喊,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四是汉顺帝永建年间陈临郡举孝廉,官至苍梧太宁,献帝建安年间晋升为廷尉时已愈百岁,他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五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因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作为老家是房县人,袁会长又从房县浓郁的《诗经》与酒文化之间渊源、神农炎帝农耕和医药文化、宫廷帝王流放文化等5个方面与端阳节文化的延存和融汇关系作了比较深入而细致的介绍。他首先谈到,端午节在房县能体会出浓郁的酒文化。因为中华诗袓·周太师尹吉甫是《诗经》的釆风者、编撰者,亦是被歌颂者,在诗经305篇中,有40多处提到了酒。尹吉甫是《诗经》中已知名少有的作者之一,房县是尹吉甫的故里,房县制酒工艺历史悠久,房县黄酒享有盛名,每到端午节,房县人习以用黄酒再兑适当微量雄黄,成为端阳“雄黄酒”。 接着他介绍了受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和医药文化遗风的影响,每年端阳节房县家家户户喜欢到山坡上釆夏枯草、车前草等清火中药草晒干熬水喝祛病。房县在历史上曾经有45宫廷帝王将相流放此地,端阳节房县习于刺绣古人物、金瓜、独蒜等香囊小孩佩戴,展示民间刺绣工艺。端午节在房县还俗称女儿节呢,这一天出嫁在外的女儿都要被接回娘家,有说是为了躲灾、辟邪,实际上是在进入忙碌的农业夏收季节之前的探亲活动,也带有一定的休闲和休整的意思。这个时候,父母会送给女儿女婿草帽之类的东西,还会把采摘的明目清火的草药如夏枯草、车前子等送给他们一些。房县人过端午,包粽子花样繁多,不仅是粽叶有讲究,选材五花八门,粽子也分有馅无馅,馅料也有诸多讲究。亲友街坊邻居都会将自己包的粽子拿来互相赠送,相互品尝,交流民间饮食文化。”
    在介绍完了端午节房县特色后,袁会长还对竹溪和竹山端午习俗作了简要的介绍。竹溪游百病。除了传统的端午节风俗,竹溪人在端午这天,会早起上山采集草药,也有去集市转悠的习惯,在集市里买回祛风湿的草药回来泡脚,用草药健身、养生成为竹溪端午一大特色。竹山:剪纸文化和宝石工艺。在竹山,端午节家家户户不仅吃粽子、煮鸡鸭鹅蛋、挂艾叶、戴香包,人们还推行剪纸艺术,用钟馗、道教天师的剪纸图像张贴在室内,以达到驱邪祛病的功效。这同时也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展示。在香囊的制作上,竹山人别具一格,他们将绿松石镶嵌在挂饰中,让这藏于深山的瑰宝得以展示。在竹山山区,当天的主食是用糯米和萝卜一同蒸出来的。当天下地做活的人,是边做农活边唱歌的,歌词主要涉及纪念屈原的,也有唱祛病民歌的,比如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端阳节防病驱毒来防疫,癞蛤蟆把端午避,剥去蟾皮把病医……”。
    那么,郧县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特色呢?郧县地方志办副编审陈治郧介绍说,“端午节在郧县一些地方有其他的含义,如韩家洲的九里岗,传说是汉代军事家韩信葬母的地方,在堵河与汉江交汇处,有个叫乌江(乌水河)的地方,这里遗留着很多关于项羽和刘邦当年战争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在乌江口一个悬崖峭壁上,项羽从这里跳江,而那里自古盛行的风俗是每到端午便纪念投江的楚霸王项羽。这里有两个村落,修建有7条龙舟,根据乌江至汉江的水域则分为青龙潭、黄龙潭、黑龙潭、白龙潭等七色龙潭,用来区别标记7种龙舟的颜色,村民们头缠有汉代装饰的头巾,吃罢午饭后开始赛龙舟活动,这项活动带有祭祀性质,不论刮风下雨,都要进行。陈编审又补充道:“郧县的大堰乡有个堰渠,叫做伍子胥堰,端午节时,人们在此不仅纪念屈原,也纪念伍子胥。郧县的城关、柳陂等地方主要是划龙舟纪念屈原。
    对今年该镇举办第二届第二届“汉江源”杯龙舟赛筹备情况作了说明,他  讲坛上,张湾区黄龙镇的书记郭兆科说,黄龙镇历史悠久,当地有堵河黄龙滩大河龙舟赛的习俗。举办龙舟赛群众基础广泛,竞技水平较高,堵河黄龙段是举办龙舟赛的理想场所,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看。今年的龙舟赛是张湾区2010年旅游文化月系列活动的压轴节目,在宣传策划、组织形式上较往年都有了较大提高。届时有12只龙舟队在黄龙堵河上挥浆争霸,希望大家来看。
    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亊、十堰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周贤鹏介绍说:“我家住郧西县金钱河与汉江交汇的天河口,孩提时看龙舟赛仍然记忆犹新,小时盼端阳、盼过节,过端午节有新衣服穿、贴门神、插艾蒿及看划龙舟比赛的,十分热闹。”端午节,纪念诗人屈原,亦叫诗人节,周贤鹏老师是著名诗人,写有3000多首诗。他现场激情朗诵自己即兴创作《端午怀屈子》诗:“汉上龙舟竞,招魂祭国殇。尽忠难别庙,蹈意勇沉江。哀郢悲三闾 ,怀沙壮酒章。丹心辉碧血,四海勇飘香。”引起了热烈的掌声。
    来自武当山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张华鹏介绍了道教圣地武当山端午节中祭“地腊”风俗、放生文化及丹江口市端午节纪念屈原等习俗。张华鹏说:据《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武当山的道人还会在这一天花钱请人到集市上买来甲鱼、蛇放到汉江里。道人做好事、做善事,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这其中以老坤道李诚玉为代表,她生前每年端午都会放生。李诚玉的徒弟坤道邓长莲在世时也是习于端阳节放生。张华鹏还介绍了屈原曾流放古均州汉水,人们习于划龙舟纪念屈原。
    被誉为“当代李时珍”的湖北医药学院教授、太和医院药学专家、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他日前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陈连山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应邀做客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接受著名主持人马东和王小丫的访谈,阐述了端午节中包含的药学和民俗的文化内涵、独特魅力。陈连山主任在听完陈吉炎教授的现场讲解和多年来的采药经历后赞叹不已,亲笔写道:“民间医药知识是一个久被忽视的宝库。武当医药歌谣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是真正的宝中之宝。”在大讲坛中,陈吉炎教授从药学和民俗学多个角度讲解端午节主要采集的草药种类、生长地和药用价值,指出端午节这天采药的特殊性并向大家讲授饮艾蒿熏浴等在端午节进行的强身健体方法。
   十堰端午节习俗浓郁,各具特色。该如何来保护和传承?在节目最后,主持人特别采访了袁会长。袁会长就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对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二是要加强加强对端午节民俗文化传承经费投入;三是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端午节民俗文化的宣传;四是大力弘扬民俗文化中的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和刺绣、剪纸等技艺传承,做好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旅游策略,拉动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发展。”
    在演播厅里,准备参加黄龙镇第二届端午节龙舟赛的鼓手们表演了龙舟赛上欢乐的大鼓。张华鹏向《车城大讲坛》赠送了出版的《古均州水下文明》等三本书。本次节目在诗人周贤鹏现场模仿郧西划龙舟的动作和独具郧西风味的牚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