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等44名专家倡议加強湖北郧县文化遗产保护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10年6月18日14:6 文章编辑:耕夫
   
 
    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十堰新闻频道6月18日讯(袁正洪、郧宣、张炳华)昨日下午,参加湖北 “‘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44名中外专家,经过6月15日至17日三天的“郧县人”遗址核心保护区的现场考察及对郧阳博物馆丰富馆藏文物、历史文化资源大县图片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郧阳凤凰灯舞等展演的观看,尤其是经过两天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材料最丰富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与之毗邻的还有梅铺、白龙洞和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表明鄂西北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但是,相比较而言,无论从世界还是中国自身对“郧县人”的研究与保护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次会议应该是此类型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开端。会上,中科院院士吴新智等44名专家对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达成5点共识并提出強化郧县文化遗产保护4点倡议。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郧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等承办。中科院院士、著名古人类学专家吴新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中科院古脊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星及及美国、韩国等国内外专家参会。
 
    1989年和1990年,考古专家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先后发现了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类型,曾轰动人类考古学界,堪称国宝。 “郧县人”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原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天元研究员、“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者郧县博物馆原馆长王正华副研究员等介绍了发现及考察经过。郧县县委、政府有关领导介绍了国家、省、市、县重视郧县人遗址保护工作情况,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们对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始初发现在国内外产生的重大反响, 20年来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很大成果等予以了充分肯定,对如何加強“郧县人” 人遗址保护,进一步加強文化资源大县郧县文化生态的研究和保护,对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做好科普教育、旅游发展工作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这次研讨会收到相关论文20多篇。会议认为,有必要将会议立场、观点及成果公布于世,发表达成的共识,并提出倡议。
 
    中科院院士、本次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研究员高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等44名中外专家通过研讨会对“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有5点:即以郧县为中心,汉江中上游是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应该引起科学界的重视;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地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其保护利用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遗产地是人类文明发展真实性、完整性至关紧要的证据载体,保护必须是第一位的;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近二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应被收录于最新通用教科书;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是人类关心的永恒主题,在遗产名录中此类型遗产数量相对较少,建议国家从遗产名录均衡性出发,增加此类遗产数量种类。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研究员高星等44名专家通过研讨会对“郧县文化遗产保护倡议” 有4点:即鉴于郧县曲远河口“郧县人”遗址部分区域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将被永远淹没,故请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以及湖北省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学堂梁子遗址库岸治理、抢救性发掘及其保护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郧县淹没区有众多的文物保护点,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但目前保护设施与装备条件达不到安全性的要求,建议国家对郧县的文物保护设施与装备的投入给予政策与资金倾斜。研究表明,以郧县为代表的汉江中上游地区是远古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为加强研究与保护工作,建议国家在郧县设立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共享平台——人类化石和历史遗迹保护研究中心;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保护规划”的公布与实施,建议将郧县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