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杀出一匹“科研黑马”
—— “中西部崛起太和医都”系列报道之二
太和医院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连续多年“称帝”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6月23日讯(金戈): 中国科学院一位院士说,科研水平是决定一个医院技术水平是否领先的命脉,没有强大的科研做后盾,新业务和新技术永远停留在起点。2009年,湖北省科技厅对5年来我省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医院进行了大盘点,太和医院连续多年以科研获奖规模化、层次高而位居全省同级医院之首。
地市州大医院的“破天荒”。有数据为证,2009年太和医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7项,其中,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卫生厅项目6项,省教育厅项目12项,市科技攻关项目17项。完成成果鉴定10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成果奖4项,其中,省政府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都为历史之最,而同时获得两项省科技进步奖在全省同级医院来说,也是“破天荒”。
地市州大医院的“零突破”。此前的2008年,太和医院的科研工作在全省更是鹤立鸡群,有两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全省地市州医院先河。另有3项科研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在同级医院中遥遥领先,并在全省地市州实现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零突破”。
科研冲进“国家队”。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而设立的。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2008年太和医院能够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表明太和医院的科研实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研惊动国际权威。2007年,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勋等专家全球首次研究发现的人类短串联重复序列,被国际法医遗传学权威数据库——STR DNA国际数据库收录,该数据库创始人、国际法医学界权威巴特勒博士亲自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太和医院该项发现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了太和医院课题组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一重大发现为亲权鉴定、法医人体识别、基因诊断等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
太和科研让世界共享。2006年,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公开提交了SD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调亡诱导配体基因(TRAIL)全长CDS序列和相关蛋白序列,并成为美国、日本、欧洲世界三大基因、蛋白数据库共享数据。肿瘤疾病是人类三大杀手之一,是医学界至今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对大鼠肿瘤细胞分子结构的研究来寻求肿瘤疾病的治愈方法。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一重要发现,为人类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肿瘤疾病,并采取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肿瘤疾病进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2007年11月25日,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涛在视察了太和医院后高度评价,太和医院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科研人才队伍,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大亮点。
2008年10月22日,伟哥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格纳罗博士到太和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视察。当他了解到该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兴办干细胞实验室,并称为湖北干细胞治疗基地时,由衷的发出感叹:这个山区医院了不起。
科研是支撑一个医院不断前进的动力,一个科研基础很低的医院,就不可能开展领先的医疗技术,就不可提高诊疗水平。
多年来,太和医院在全省摘取的惟一、仅有举不胜举。它拥有我省市州第一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目前正承担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型医药公司新药临床试验项目,已有10余个临床科室获得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的资格,已先后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10余项。2009年11月18日,国家药监局组织国内著名药理学专家对太和医院进行年度复核,认为太和医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临床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非常宝贵的药物临床资料,对我国进一步开展临床药物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太和医院四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在全省率先通过评审。省卫生厅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专家评估团进驻太和医院,对该院中药新制剂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武当山地区特色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十堰神农武当中医药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中医针灸学实验室等申报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进行实地考核评审。专家们采取听媒体汇报、查原始资料、看实验现场、按标准测评等方式,形成评估共识,高度评价太和医院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效,认为太和医院对全省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