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东风车”驰名中外,商用车生产“中国第一、世界前三”。 道教圣地武当山享誉中外;素有“世界水都、亚洲天池”之美誉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请问陈书记,十堰如何利用自身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 : 我们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十堰确立了“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针对十堰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特别突出的问题,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发挥十堰同时拥有“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全国知名品牌和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资源优势,提出发展山水一体旅游,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抓住东风公司实施“863计划”的契机,提出十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建设百万辆汽车城,力争2-3年实现整车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为把这些战略思路落到实处,市委提出2010年工作要围绕“三大工作目标”,即:举全市之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好于去年、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四项主要任务”,即: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基本完成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任务、高标准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工作措施上把握八个要点,即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争取实现投资净增长1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回升,争取实现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争取实现农民增收300元以上;继续保持消费市场的繁荣稳定,争取社会消费总额过300亿元;继续保持财政金融稳健增长,争取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净增长10亿元、5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加100亿元以上;继续坚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民生有显著改善;继续保持节能减排稳步推进,争取“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继续坚持扩大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出口和利用外资双超历史。
记者:十堰现有汽车工业资产10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各类汽车年产能力达80余万辆,汽车占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但是十堰又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市,所辖五县一市均为国家贫困县。实现和谐十堰,科学发展,请问你们是如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
陈天会: 2009年初,市委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为更好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农村、双联双助解难题”活动,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县域工业化,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2009年全市第一产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小康标准线,达3110元。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全市特色产业基地达到400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224家;新增20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武当道茶”已被命名为湖北省第一文化名茶。今年,我们继续落实“一统三分”战略,加快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组织党政代表团到河南开封、山东梁山学习考察,召开了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记者 :前几年人们说“东风打喷嚏,十堰重感冒”,形容十堰过度依赖东风汽车公司的局面,这几年,十堰地方汽车长足发展,但是汽车一主独大的局面依然存在,对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现实,十堰市委如何解决?
陈天会: 为解决十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我们坚持“一主四大”发展方向,在努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一是以东风公司为依托,提升汽车主导产业。全力服务东风公司“863”计划,为东风在十堰实现更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加大环境创新力度,为投资者投资兴业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二是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培育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提升地方经济内在实力。去年初,我市工业面临汽车主导产业开局受挫的严峻形势,一季度同比下降16.5%,其中东风公司实现产值同比下降48.5%。面对严峻形势,我们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由市级领导带领市直部门1000多名干部,到100多家重点企业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减负、解难、融资、保产”。组织开展了“百亿资金走进十堰”活动,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融资5.7亿元,有关部门累计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1亿多元。今年2月初,我们组织各商业银行到各县市区开展项目融资对接活动,对接融资376个项目。去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821亿元,增长25.4%。地方工业产值42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6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1-4月,全市工业项目投资呈现强劲势头,累计完成投资32.2亿元。目前,东风商用车公司8万辆重型车扩能项目,湖北三环专用车新基地、10万辆专用车生产线已动工兴建;东风渝安20万辆生产线、东风实业(十堰)车辆有限公司3万辆专用车扩能项目已竣工投产;十堰驰田汽车有限公司1.5万辆专用车扩能等项目正在推进中。
记者: 位于秦巴山区的十堰,交通和土地是山区城市的天然短腿,请问十堰是如何解决这两个瓶颈制约的?
陈天会: 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抢抓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下大力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市委把2009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在年初着力推动“1234”(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又在8-10月集中开展了“重大项目百日攻坚”活动。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名市级领导挂帅”,突出抓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开工建设,千方百计争立项、保开工。今年,继续坚持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负责制,对全市今年建设的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分级负责、整体推进、一抓到底。为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对列入市级重点的20大项目建设情况实行一周一通报,对百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并根据建设情况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目前,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四条高速已动工三条,机场正在报国务院审批,三条铁路已在做科学研究,两个水上码头正在建设;一大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一批关系民生的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之中;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今年1-4月,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亿元,同比增长41.3%。同时,以十堰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去年实际利用外资5733万美元,增长13.6%,超年度计划2733万美元。今年1-4月,外贸出口完成3882万美元,同比增长88.7%;利用外资3808万美元,同比增长272%。
针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市大胆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推进山地开发整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对依山就势的山地,进行削平整理“小品式”开发,既节约了经费,又满足了项目用地需要;对高程相差100米左右的山地,削峰填谷,规模连片开发,既营造了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平台,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海拔较高的山地,整理成“工业梯田”,成为山区城市工业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通过对河道裁弯取直,整理荒滩、荒塘、荒坡、荒沟,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实现了保障与保护的“双赢”。据初步统计,目前城区山地整理接近3万亩,加上县市区山地整理的2万亩,全市通过整理山地,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拓展空间达5万亩。山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我市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及城镇公共设施用地,为我市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力争通过几年的发展,使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100万以上。
记者 :去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世界汽车产业收到重创,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十堰,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
陈天会: 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堰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工业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和交通瓶颈制约等事关十堰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9%,主要经济指标超年初预期、超全省平均水平、超“十一五”规划目标,发展后劲和活力明显增强。今年全市经济呈现出高开高走、高位运行、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29.4%;1-4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05.7亿元,同比增长92.8%;财政总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3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亿元,增长4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增长20.1%。(彭铁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