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潮
他虽然身有残疾,但是自1969年开始,从在自己家里开办夜校,到从事小学教育,40多年从未间断,如今已年近花甲仍然坚持战斗在三尺讲台上……他,就是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小学教师刘德友,他用坚强的毅力和丰富的爱心谱写了他精彩的教育人生。
倾心从教, 40年来他乐此不疲
1968年暑假,刚刚初中毕业的刘德友,因病导致左腿膝关节僵直,不能弯曲致残。由于不能参加生产队的体力劳动,于是,他力所能及的为生产队记工分、过秤等。那时,村里没有几个读书人,看着村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和大人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不能学习文化知识,他心里十分痛惜。1969年秋,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夜校,在煤油灯和月光下,利用《农民识字课本》教青年们识字,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服务农业生产。
1971年,村里开始办学校,他主动申请当起了民办教师。由于没有专用校舍,村校合一,村委会在楼下办公,教室放在土楼上,师生上课下课都要经过楼梯,非常危险。为了学生的安全,他请来了木匠,做了一个板楼梯,一边靠墙,另一边做了一个扶手,这样学生上下楼方便多了,但是他由于左腿膝关节不能活动,上下楼梯极不方便,每次上楼,他用双手和右腿并用,爬行上楼。下楼的时候,一手撑在墙上一手扶住扶手,跳跃着下楼。这样坚持了6年,村上加盖了房屋,教室才才从楼上搬到了楼下,他才告别了那个艰难的楼梯。
1978年,邻村姑娘岳秀荣看到刘老师虽然有残疾,但是心肠很好,有坚强的毅力,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他结为夫妻,从此也成为刘老师的好帮手,为他料理家务,让他尽心从事教育工作。1980年以前,还是农业社,他教书没有工钱,就靠生产队记工分。1981年后,实行土地联产责任制后,国家每月补助14.50元,村委会年终发给240元的工资报酬。尽管待遇微薄,他无怨无悔。
1985年,国家实行普及小学教育,从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中招聘了一部分优秀青年,充实到民办教师队伍中,给学校增添了力量,他凭借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细心帮助新上任的青年掌握教学方法,教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1987年,教育主管部门实行民办教师整顿,刘德友由于没有及时拿到《教师专业合格证》而被辞退。离开了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知哭过多少次,后来,还是他的妻子帮助了他。那时虽然普及小学教育,但是,村里还是有很多学龄前的学生不能接受教育。于是,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征得村干部同意后,宁愿不要国家的每月14.50元的补助,不要民办教师的名分,把自己的堂屋腾出来做教室,用自己家里的桌子、板凳当课桌凳,把一个门板用土漆一漆当做黑板,在家里办起了育红班。看到他如此的执着,感动了上级领导,终于于当年秋又让他重返学校,恢复了他民办教师身份。
重返学校后,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除了完成分内的教育教学工作外,他还利用周末,进村入户进行文化户口普查,分年龄段造册,将全村适龄儿童少年的人数、受教育情况和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人员对象搞得一清二楚,为落实普及义务教育建立了第一手资料。暑假学生放假了,他办起了扫盲班,免费教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识字,学习简单的数学运算,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在他的辛勤工作下,该村用了三年的时间,基本上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苍天不负苦心人,1997年,他终于转为公办教师,领到了教师资格证,享受到了公办教师同等的待遇,也让他有了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机会。
风风雨雨40年,他的教书人生从没有间断过。从家里的夜校到村委会的楼上,从家里的育红班到薛家沟口的教学点,再到金花洞小学的复式班,又到现在的金花小学,他不知写了多少本教案,抄了多少册学习笔记,撰写了多少篇心得体会,送走了多少个学生,刘老师已经记不清了,他唯一清楚的就是自己离不开教育。
绵薄之力铸大爱,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入学
“童子年年长,龙门大大开。家无读书子,富从何处来?”这是刘老师当年经常用来规劝那些不愿意送子女入学的家长们说的话。“少小需勤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这是他用来教导厌学的学生时说的话。
为了让全村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够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刘老师每年靠着一根拐杖,拖着一条病腿,不顾道路崎岖,踏遍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家庭进行家访劝学工作。只要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他就用打欠条的方式,支取自己的补助为这些学生垫交书杂费,用自己用剩下的备课本给学生做作业本。转正后,孩子也大了,能够外出打工挣钱了,经济宽裕一些了,他每年都要资助一名特别困难的学生,帮他购买学习用品或者鞋袜。
特别是1990年以前,村里很穷,有很多学生交不起书杂费,他也曾上门向家长要过,但是,看到学生家里确实没有钱时,他的心软了,有的给一只母鸡,有的给几十斤玉米,确实连一点东西也没有的就算了。但是,作为班主任,收书杂费是他的责任,没有收起来,向学校上交的钱一分也不能少,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垫着。有时一年到头的一点工资报酬全部给学生垫交了书杂费,空手回家,妻子没少和他拌嘴,但是他总是说,我们总比他们强,他们今后有钱了会还我的这样的话来安慰妻子。
村里有两个孩子,父母都是聋哑人,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有钱上学,于是,刘老师采取让孩子的父亲给自己干活抵交书杂费的办法,让这两个孩子顺利的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1993年年底,一个青年拿着110元钱送给刘老师。刘老师说什么也不要,这个青年声泪俱下地说:“刘老师,这钱您一定要收下,其中60元钱是我五年前从4年级到六年级三年的学费,这五十元是感谢您的。是您垫钱让我上学学习到了文化知识,今年为我挽回了经济损失三千多元。”据这个青年回忆,那时他由于母亲身体有病,自己刚刚上完小学三年级父亲就不让他上学了,是刘老师上门家访,并答应每年每学期10元的书杂费由自己垫交,他只上学不交钱,这样父亲才同意他上完了小学。今年在外地建筑工地上打工,老板见他年纪小,样子又老实,于是,在结账时打起了歪主意,三折四扣,所剩无几。他不服,拿出自己记的出勤的工帐和老板比对,他在记工帐时连天气、工种都记载得很详细,老板无奈,只好如实结账,为他挽回了经济损失。他真诚的说:“是您教给了我文化知识,教我学会了做人,难道我不应该还钱和感谢您吗?”
在刘老师的书柜里有一个发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的记着几十年来学生欠钱的数目,张三30元,李四20元,王五3元,赵六6毛……打了勾的是收回来了的,还有大部分都是没有勾的。记着就记着,该要的也没有要。那个本子上记录的学生欠他的钱共有两千多元,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不值什么,但是,对于20年前的一个民办教师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啊。刘老师如今还时常翻开这个小本子看看,回忆自己教过学生的名字,回忆当时的情景,有几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发黄的小本子不仅记录着他为学生垫付了多少钱,而且折射出一个普通教师的博大胸怀和美好心灵。
40年多来,受他帮助过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他不知道,他为这些学生垫交了多少书杂费,他也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是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没钱而不能上学。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0年多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家访构成刘老师的全部生活。目睹教育从“一无两有”到“三新四化”,从“普六”到“普九”,学校从土木结构房屋到砖木结构房屋,甚至现在在偏远的农村学校还用上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教育在发展,办学条件在逐步改善,刘德友感到无比自豪,他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换来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刘老师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除了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外,还自己掏钱购买了备课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里面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感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他由于学历低,所以一直带小学三年级以下的课程,更多的时候是复式班的教学。他为了带好复式班的课,一个人要备五六门教案,批改五六门作业,他采取动静搭配的方式,让学生帮助学生的办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他由于一条腿不方便,全身的重量往往都要压在另一条腿上,久而久之,他患上了骨质增生和腰盘突出,从2000年起为了治病他每年都要花去了近千元的医疗费。有时上课时痛得冷汗直冒,但是,他宁可坐着讲课也不耽误学生的一节功课。由于工作很敬业,每年他所教的学科成绩在全乡总是在上游,很多时候是遥遥领先,他也多次被评为校级模范、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他还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心得体会,他撰写的复式班教学心得作为全乡学习的典型,多次在全乡小学交流学习。他教了40多年的书,没有什么积蓄,唯一的积蓄就是那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那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展示着一个教师敬业的优秀风采,无声的陈述着身残志坚者的动人故事。
一个小学教师,甚至连小学高年级都没有带过的教师,大半时间都是一个人战斗在教学点上,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导主任,既是老师又是师傅,他的教学生涯该是多么的平凡,然而,刘老师在这样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用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对教育的忠诚,用自己顽强的毅力与高洁的品格诠释着一个人民教师的伟大与光荣。
“我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工作,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让他们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人人都能够获得幸福的人生”是刘老师永恒不变的理念,他正是为了这种理念而始终不渝的奋斗,才铸就了他平凡而充满爱意的教育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