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县著华章
——竹溪生态立县发展纪实
张泽文 谢青
身腑苍穹,瞰望秦楚边际,竹溪如同一条绿色飘带镶嵌在秦巴余麓。驱车前行,遍步汉江堵河之源,竹溪形似一幅绿色锦绣编织着山水的繁荣。竹溪因绿而美,竹溪因绿而富。
这里响彻着生态立县的号角,这里勇往直前地描绘着生态立县的蓝图。生态立县力挽狂澜,实现了绿色竹溪、生态竹溪、文明竹溪的历史誓言。生态立县始终引领着竹溪的经济发展,将一个生态完美,绿色文明的竹溪从幕后扮靓到台前,从落后变身到繁荣。实现了传统农业到现代经济的腾飞,将竹溪人大胆实践,成功探索的辉煌写进了历史。
生态立县建立了完备的生态体系
经济发展,生态先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生态立县战略目标,致力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采取“退、封、管、育”等综合措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9.74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15.5万亩,荒山造林14.24万亩),通过1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增加森林面积近20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15.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6.3个百分点,年减少水土流失122.8万吨,县域内生态环境将得到大大改善;实施封山育林36万亩,促进天然更新增加林木蓄积近100多万立方米;实施天然林保护300万亩,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和飞播补植近5万亩;培育速生丰产林近20万亩,累计实施中幼林抚育管理125万亩。通过有效地森林保护和营造林措施,全县天然林得到彻底恢复,人工林林分质量显著提高,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389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6.8%,林森林总蓄积1088万立方米,木材年生长量19.3万立方米。
生态立县构建了发达的产业体系
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竹溪人在植树播绿的征途上,实现了兴山致富的楚想,让竹溪的特有的生态资源闪现了生态经济双赢发展的光环。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开发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发展道路。
按照全县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效应,在进一步做好和巩固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新基地建设,确保基地发挥规模效益,尽快变成实际生产力。以“一主五区”为主要框架的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茶叶支柱产业,形成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森林食品产业区、秦巴山区木本油料产业区、汉江流域速生丰产林产业区、十堰生态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秦楚边陲旅游区等五大产业区。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现达19万亩,年产茶叶5000吨,其中名优茶2000吨,产业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培植3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一批产值过500万元的骨干企业,形成多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全县发展以香橼、核桃、桑蚕、及木瓜为主特色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7万亩,全县林业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36万亩。开发形成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向坝民歌村、源茂鸡心岭、关垭子楚长城、偏头山森林公园、鄂坪电站库区及八卦山大鲵自然保护小区和岱王沟猕猴自然保护小区为载体的竹溪特色生态旅游黄金线路,发展了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山庄及农家乐。
生态立县建设了安全的资源体系
建立安全的资源保障体系,是竹溪生态的重点。竹溪在生态立县的战略部署下,始终坚持“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区域重点目标野外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依法治林和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成效显著。
2000年,全面完成了森工企业转产工作,取缔了木材经营,妥善安排分流下岗职工。建立健全了天保工程管护机构,强化了森林资源管理。县林业局成立了天然林资源管护总站,在各乡镇(林场)设立了24管护站,5个管护所,5个管护卡,1个管护巡逻大队,配备376名专职森林资源管护员,建立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专职森林消防队;健全了森林管护机制,强化林政管理。形成了“山上有人护,要道有人查,流通有人管,案件有人办”的森林管护格局;完善管护设施,兴建天保工程标志物、宣传碑(牌)270块,新修、维修防火隔离带530公里,新建防火了望哨3座,使我县300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安全管理。兴建了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了两个自然保护小区,在重点林区修建了防火网络公路,配置了6台森林公安专用防火消防车、建立和完善了森林防火信息系统,提高了林火监测能力,加强了护林防火工作和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力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森资源管理体制。
生态立县培植了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竹溪人曾在十年绿化荒山中,铸就了不朽的丰碑,锤炼了“竹溪人精神”。“竹溪人精神”曾作为湖北造林绿化的典范在荆楚大地传颂,竹溪作为“全国造林百佳县”写进史册。竹溪在生态立县的的实践中,既创造了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又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一定品位的生态文化体系。
竹溪先后颁布实施了《竹溪森林采伐更新条例》、《竹溪森林资源转让管理办法》、《竹溪林地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政策法规,编写了《中国茶经》(百部)首部《竹溪茶经》,撰写了全国县级地方植物志首部《竹溪植物志》。竹溪在发展中将生态文明放在首位,将发展的目光放在开发森林景观价值上,充分发掘生态文化资源潜力,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如今,关垭子楚长城正在开发建设国家AAAA级风景区,偏头山森林公园已建成AAA级森林公园,十八里长峡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堰市占地面积最大绿化格局至高的“竹溪公园广场”已成为竹溪生态文化进步的窗口和标志。生态文化得到充分展现,2009年10月,现任县委书记在首都北京参加了全国扶贫协作优势产业推介暨招商引资洽谈会——竹溪县项目前期对接会议,自信地亮出“生态名片”,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达成意向协议项目10项,意向投资10多亿元。竹溪的茶文化、竹文化、山水文化不断地秉承光大,2010年9月隆重开拍了以茶文化为主线的竹溪首部数字电影《山里头 山外头》,充分展示着竹溪大山、大水、大人文的特色,传播着竹溪繁荣的生态文化。突出生态立县,著写生态华章。竹溪人传递着生态立县的接力棒,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立县永远是震撼时空的号角,是承载兴山富民希望的宏伟蓝图。竹溪人用绿色精魂铸就了山县生态富民的丰碑,竹溪人以满目青山印证了生态立县的历史誓言。搭乘生态文明的历史快车,建设山川秀美的竹溪,这里激扬着发展奋进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