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3万亩,今年全面启动,2013年底完工;二期2万亩,2015年完工
十堰新闻频道9月6日讯 (十堰晚报)记者 谭祥军 通讯员 袁林 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将淹没十堰市蔬菜面积5.25万亩,使得十堰市蔬菜年减产16万吨,减收2.4亿元,占全市蔬菜产量产值的11%左右。为保证南水北调后十堰市蔬菜供应,根据十堰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按照100万城区人口的大城市标准,计划用5年时间,把十堰市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最大的现代化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和区域性蔬菜流通中心,新建蔬菜基地规划面积共5万亩。近日,记者从市蔬菜办获悉,5万亩蔬菜基地的规划已经出台。
老基地淹没后,根据十堰市山区耕地比较分散的特点,蔬菜基地的布局采用“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方式,“近郊基地为主,远郊基地为辅,大棚基地为重点,特色基地为补充”的方针,突出城郊地区、库区周边和高速公路沿线。
新建蔬菜基地规划面积共5万亩,分两期实施:一期3万亩,今年全面启动,确保2013年底完工,产能13.5万吨,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后十堰城市供应;二期2万亩,积极争取资金,计划2015年完工,产能8.5万吨,保障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的需要。
一期3万亩蔬菜基地依照东、南、西、北四大菜园区,分为城郊基地、特色基地和大棚基地。城郊基地主要沿十堰城区周边布置,到市区50公里以内,面积1.8万亩,共19个乡镇街办。包括城区、柳陂、六里坪和武当山,远一点的包括青曲、谭家湾、丁家营、大木和土城,面积0.71万亩。
特色基地主要在离市区相对较远的西南和西北地区,沿高速公路沿线分布,面积0.8万亩,共7个乡镇。分南、北两大菜园区,南部菜园区有溢水、擂鼓、水坪、县河、蒋家堰;北部菜园区有香口、土门。
大棚基地主要在蔬菜生产基础较好,光热资源优热,最适合设施蔬菜种植的地区,共0.4万亩。绝大部分安排在城郊基地内,以近郊为主。
目前,新建基地一期3万亩已分解落实到乡村、地块,其中:十堰城区0.47万亩,郧县0.85万亩,丹江口市0.45万亩,房县0.27万亩,武当山特区0.12万亩,郧西县0.3万亩,竹山县0.26万亩,竹溪0.28万亩。
以速生菜、绿叶菜、调味菜为主,满足市场对精细、高档蔬菜的需要,规划面积7000亩。主要是分布在城区的速生菜基地;郧县柳陂、丹江口市六里坪等近郊乡镇的精细菜基地;竹溪县水坪姜葱调味菜基地等。
以钢管等耐用骨架构成的大、中棚,规划面积4000亩。重点布置在海拔250米以下的冬春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城区张湾、白浪;郧县柳陂、青曲;房县大木厂;丹江口市六里坪、丁家营等片区。以加工菜为主的基地,规划面积6000亩,布置在郧县谭家湾、青曲,丹江口市丁家营、郧西县香口等乡镇,保障企业加工原料的供应。
规划面积4000亩水生菜基地,安排在武当山、柳陂、六里坪等乡镇。露地反季菜规划面积5000亩,安排在海拔较高、年均气温较低的地区。如大川、土城、西沟等乡镇。
另外,还有西甜瓜(草莓)基地,规划面积4000亩,安排在丹江口水库沿岸及河谷地带,如柳陂、谭家湾、花果等乡镇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