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频道 发布时间:2011年1月12日7:8 文章编辑:吕正
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武当山特区“十一五”发展之道回眸
 
      特约记者汪枫 通讯员 简昌龙报道:
      元末明初,武当奇人—张三丰,登临武当之巅看到八百里武当的浩然壮观气象,留下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弹指一挥间,对已历经六百年历史沧桑岁月、十载甲子轮回的武当山而言,这种历史的巧合是否预示着武当新一轮大兴的开始?答案是肯定的!
      一连串跳跃的数字见证了武当山五年来跨越式发展的奇迹!2005年,武当山中外游客人数73万人次,门票收入3633.4万元,旅游总收入1.87亿元;2010年,武当山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已达2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5亿元,旅游总收入11.8亿元。奇迹何在?奇迹在于武当发展之道!这些年来,武当山特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仙山圣水这块名片为载体,深入挖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凝聚发展共识、筑牢发展根基、提升发展后劲、打造发展引擎,造就发展势态这五大战略举措,不断积聚发展的势能,实现了特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独具武当特色的发展之道。并为建设“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构建武当山山水一体的大旅游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群策群力,凝聚发展共识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2003年的夏天,武当山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省市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此行专程前来召开现场办公会,探讨武当山未来保护与发展的良策。会上,在如何处理发展旅游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二者关系的核心问题上,定下了十六字方针即“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同时还调整了原有武当山管理体制,确定在武当山设立旅游经济特区,并赋予特区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从此,武当山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翻开了历史性跨越的新(篇章)的一页。
      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武当山的变化太大了,真的太让我震憾和意外了”!《中国风景名胜》副主编厉赦10年后重游武当山景区后不住地赞叹着。是啊!相信几年前曾经来过武当的人,现在再次踏足武当山都会生出同样感慨。
      武当山这几年可以说是半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从山上到山下,从景区到城区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越。看得见的变化每天都在身边发生,城区的环境日益整洁,城区马路日渐拓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两旁的商铺经过“穿衣戴帽”旧貌换新颜,开通公交车等,城市功能得到大大提升。旅游环境得到显著优化:景区内修筑了武当、琼台两条省级文明路,琼台至金顶架设了空中缆车,古神道、玉虚宫、五龙宫全部进行修葺,开通了景区公交环保车等。
文物保护,筑牢发展根基
      6·17现场办公会后,武当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面对大好的发展形势,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更高的发展?特区决策者结合武当山发展实际,第一要务是狠抓文物保护,切实维护好旅游经济的发展根基。武当山现有的文物是武当山旅游及道家文化的核心吸引力之所在。正如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指出的:“文物古建筑是武当山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武当山的文物保护是天大的事,一天也不能懈怠,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武当山”。
      文物保护,规划先行。通过科学的编制文物规划,可以有效的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景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特区投入308万元,先后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及苏州规划设计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修编了《武当山景区总体规划》、《武当山城区修建性规划》、《武当山旅游发展规划》、《武当山特区文物抢救性保护规划》等科学规划。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文物调查,武当山特区制定《武当山古建筑群“十一五”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已将武当山古建筑维修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抢修文物作为文物保护的另一重大举措,对于文物的再现及文化的传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2010年12月4日,副省长田承忠在市长周霁陪同下在玉虚宫调研古建维修时做出明确批示:“古建修复,修旧如旧。新的木质构件要在油漆、彩绘上做好文章,石板、石栏等雕刻要有历史沧桑感”。武当山古建筑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53处,庙房830余间,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现存各类珍贵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19件。近五年来,武当山特区在中央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下,累计投资8045万元对玄岳门、南岩宫、紫霄宫、太和宫、玉虚宫、琼台中观、榔梅祠、冲虚庵、古神道等20余处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维修古建筑7900多平方米。将原来的二类保护区90平方公里划为一类保护区,使一类保护区达到170平方公里。
旅游服务,提升发展后劲
      景区旅游服务作为武当山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水平的好坏直接关乎旅游品质的高低,游客的满意度、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此,特区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狠抓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提升武当山旅游品质,切实增强武当山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是以“吃得放心可口”为目标,出台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及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加大对宾馆、饭店的管理力度,餐饮服务更加规范;二是以“住得舒适温馨”为标准,加强对各个宾馆的住宿管理,武当天尊大酒店、武当山建国饭店等五星级酒店开张营业,提高了武当山的住宿接待能力和水平;三是以“行得快速便捷”为目标,开通了十堰至武当山、武当山至西安的旅游高速客运专线和十堰至武汉动车组,组建了太极湖集团交通服务有限公司,高标准改造了景区琼台公路、景区武当路,五龙景区公路、遥谷游步道和南岩—泰常观—榔梅祠环形游步道建设,组建旅游观光车队,交通出行旅游更加便捷;四是以“游得赏心悦目”为标准,景区标志牌统一设计更新,景区垃圾一律下山,景区18座公厕全部达到星级标准,乌鸦岭、琼台、紫霄宫等处的现代建筑“穿衣戴帽”,面向全国招聘了120个高素质导游,建立了覆盖全山景区 “小红帽”—景区综合执法大队,有效提升了景区服务质量,完善了景区的旅游投诉和救援体系。五是以“购得快快乐乐”为目标,加强景区经营秩序管理,重点整治欺客宰客,强买强卖,尾随兜售等不文明行为,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六是以“娱得逍遥自在”为目标,景区以生态旅游为主的逍遥谷建起了古栈道,游客可以行走其间,观赏秀美的自然风光,与顽皮的猕猴嬉戏,同时还启动了太极湖水上游,游客可以泛舟太极湖,欣赏水天一色的美景。
 
项目建设,打造发展引擎
      山之阳,水之阴,有形无形成太极。武当山特区“两委”领导班子为大武当旅游格局定位:山上以道教文化、古建筑群和自然风光为主,山下以太极文化、休闲养生和水上游乐为主,两者相辅相成,乾坤互动。基于此,特区坚持以“大山、大水、大人文”为发展理念,以建设新区、改造老区、完善景区、开发湖区为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彰显项目集群效应。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一个山水一体化的“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的示范区,世人向往的休闲度假地。
      一是加快推进太极湖新区建设。按照“武当元素、太极文化、国际水准、学术品质”的要求,力争2013年前全部完成太极湖新区、旅游区、山地运动、水上旅游四大板块建设,努力打造山水相依、珠联璧合、聚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二是不断改造城区建设。完成316国道武当山沿线“穿衣戴帽”工程,汉十高速公路武当山段生态景区建设工程、太和大道改造工程、启动武当山汽车客运总站工程,城区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坚持完善景区建设。高标准改造了景区琼台公路、景区武当路,五龙景区公路、遥谷游步道和南岩—泰常观—榔梅祠环形游步道建设。玉虚宫玄帝殿和五龙宫玄帝殿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四是加强湖区建设。完成了玄岳门码头改造工程和武当旅游码头项目建设。此外,鸟岛、松岭、桃花岛基地旅游也将城明年五月一日全部投入运营。
 
文化推介,造就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是知名度产业、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因此宣传是旅游经济的火车头、第一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旅游生产力的生产力。近年来特区的对外宣传工作新闻热点不断、大型活动亮点纷呈,对外交流沸点持续,形成武当山特有的“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现象。对特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均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实现了夯基础、管长远、见实效的目标。
      一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塑造武当深远影响。去年以来,为整合武当文化资源,对外提升武当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区大力实施“123456”文化工程。即拍摄一部专题片、打造二台大剧、放大三个成果、拍摄四部影视剧、固定五大活动、推进六院建设;今年以来,特区以“20大活动”为重点,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通过举办迎接“两节”相聚武当、第四届国际武道联盟旅游文化节暨武当山国际武术健康大会、魅力中国·灵动武当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健康艺术节以及第二届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揭牌仪式等大型文化活动,对外搭建了一个宣传武当、展示武当、推介武当的大型交流平台,拉近了外界与武当的距离。
      二是品牌宣传持续开展,树立武当高端形象。成功举办了故宫·武当山紫禁城文化研讨会、20102年央视开年大戏《天下武当》剧本研讨会、2010太极湖论坛、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武当山论坛)等大型的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谋武当之道,共论发展之策,为武当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武当山山水一体化大旅游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极大的提升了武当形象及文化内涵。
      三是加大广告宣传促销力度,营造武当旅游持续热度。通过在中央电视台1频道栏目、4频道栏目、10频道栏目和高清频道每天循环播放“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主题形象广告,着力打造全国旅游风向标;协助相关单位,投入重金拍摄以武当山为题材的影视文化作品,如《问道武当》、《圣山》和电影《武当少年》、60集电视剧《武当》和武侠剧《倚天屠龙记》,营造影视“武当”飚风;邀请知名人物担任形象大使,如港台影星李若彤、焦恩俊和歌唱家王宏伟,成龙担任武当节形象大使,有力提升武当山的对外旅游形象。
      当前,武当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至高点,谋求更快发展、更大跨越的历史阶段,经过五年的资源积聚,发展的势能已经开始充盈,山水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势态已凸显。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将是武当山特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包容性增长的五年;将是武当山加速构建山水一体化大旅游的五年,武当山这些年集聚的发展势能一朝迸发,将以势如破竹之态,势不可挡之势跻身国内风景区第一方阵,真正成为“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五年。
      待到十二五末,武当山机场已建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格局形成;太极湖新区建成,集接待服务、武术交流、民俗文化、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集散地形成。届时,武当山年接待100万游客将不再是梦想。武当山将以大山大水大人文的磅礴气势、“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风景区地位、山水一体化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面貌,完美的呈现于世人面前。
      武当山将再次大兴于世界旅游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