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双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千千万万疾控人当中的一员,他相信他不是“典型”,而是“代表”,人们说起“白衣天使”,大部分不会想起他所代表的那些人,但他(她)们依然战斗在与可怕的病魔作斗争的战场前阵,默默的工作着……。他就是现年39岁的竹山县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兼急传科科长沈开忠。
疫情及突发事件管理规范有序
身为县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兼急传科科长,沈开忠每天都要对各直报单位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审核、订正、查重,对预警疫情进行追踪核实,及时进行风险隐患排查;每月及时汇总传染病疫情,将每月的疫情以疫情简报的形式上报、反馈至各有关单位,对当月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对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防治意见,对各医疗单位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并列第一。
在处置每起突发事件过程中,从接报疫情赴现场开展患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到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从拟定疫情控制处理措施,到开展现场消毒技术指导,从督办落实防控措施,到汇总分析疫情资料,每个环节他都能做到应急工作中的“急”和“细”,“急”表现在从疫情接报到上网直报不得超过2小时,否则为迟报;“细”表现在疫情排查和指导意见不得有丝毫马虎和半点遗漏,否则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特别是2009年5月至6月,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呈全县流行态势,竹山城关、宝丰、文峰、田家、官渡等12个乡镇的疫情是一起接着一起,2个月共接报13起疫情。仅5月9日至11日短短3天时间,他随原竹山县副县长丁亚琳、竹山县卫生局长张德福、副局长曾文洁及疾控中心主任朱名树等领导一起3天往返于9个乡镇连续指导处理6起疫情,一连3个通宵总共没睡到10个小时的觉,每晚最早2点睡,最晚4点睡,他没有喊一声累、叫一声苦。2009年5月9日下午5点,沈开忠刚处理完大庙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腮腺炎疫情后,立即接到报告连夜要赴柳林乡中心小学指导处理流感疫情。疫情就是命令,5点20分从大庙出发,由于连续奔波加睡眠不足,他一上车就开始晕车呕吐,沿路吐了十余次,晚上11点半赶到柳林卫生院,面色苍白的他像条“死狗”一样在别人的搀扶下只喝了几支高渗糖,休息了半个小时后就开始着手整理柳林卫生院收集的基础资料和调查表格,连夜将行政报告发到县卫生局应急办,第二天凌晨七时,他准时起床和柳林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到柳林乡中心小学以班为单位开展晨检,筛查现症病人,指导学校和卫生院开展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源地消毒、健康教育、应急接种等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协同作战、积极应对,使每起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发生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很好的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处理每起突发疫情时,他不仅做到规范处置,确保一方平安,还主动开展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向在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广泛宣传防治知识,注重积累和总结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身先士卒完成改炉降氟项目任务
按照县政府与省政府签定的《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目标责任书,竹山县在“十一五”期间,分别在城关、潘口、宝丰、擂鼓等9个乡镇的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共完成11000户的改炉降氟任务。
在项目实施期间,沈开忠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充分显现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燃煤户的摸底登记到在校学生氟斑牙患病率调查,从炉具验收入库到农户分发、从炉具安装到各村协调,特别是在各项目村开展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知识宣传,组织农户召开座谈会时,因农村事务较多,老百姓白天大多不在家,都得利用晚上的时间举行,每次会议都要详细宣传项目政策和项目要求,现场讲解降氟炉安装使用的方法,最后还要播放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科教专题片,他像个“放电影的”,每村必到,每村必讲,每次会议结束都是半夜11点多,连一起下乡的师傅都倍受煎熬。
还有炉具装车、卸车,有时找不到搬运工,他就和村干部、货车师傅一起协助下车,一车300多台炉子,每台100余斤,一车下来,连衣裤都湿透了,不经意间,手划伤了,衣服挂破了,可他没有喊痛,没有抱怨,望着对方的大花脸,发出快乐的笑声,每当提起他,项目村的干部和群众都说:“疾控中心的沈同志没有一点架子”,这是对他最朴实的评价;为了督促农户及时安装和使用降氟炉,他一连几个月驻在项目村和村干部、改炉技术员一起,走村入户,亲自搬梯子上房子安装烟囱,遇着不会使用的农户,他亲自手把手地把炉子燃着;有的农户习惯了多年敞烧炉的使用方法,习惯了敞烧炉的火力大、火力猛,更习惯了烧煤时那种刺鼻的气味,不愿意接受降氟炉,他像个行政干部一样“走东家、串西家”,家家入户,户户上门,从防病、卫生、节煤的角度向农户讲解使用降氟炉的好处,由于他的执着和热情,使病区村的农户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现在他再到各改炉降氟项目村,没有不认识他的人,还戏称他是“安炉子的”或是“降福的”来了。
通过县、乡、村各级领导的协调,在卫生局的组织下,在当地卫生院鼎力协作下,结合新农村建设,2005年至2010年全县共完成了11000户的改炉降氟工作任务,使3.8万病区人口远离氟中毒的危害,有效扼制了病区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防病救灾冲锋在前不言苦和累
为服务潘口电站建设,2008年6月至7月,沈开忠带领疾控中心消杀专业人员和上庸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在田家库区开展蓄水前的清理消毒工作,要对坝区及围堰区1783户居民的厕所粪便进行清理消毒,对居民生活垃圾进行卫生清理, 对1200余个迁移后的墓穴进行消毒。在对田家库区环境卫生清理消毒工作中,他们顶烈日、战酷署,头戴草帽、肩扛50公斤重的消毒药桶,往返于田家南北二坝和双河口村,由于农户房屋已全部拆迁,中午40多度的高温晒的人头皮发麻,口干舌燥,没有一寸阴凉可供躲藏,每个小时350元的挖掘机费用容不得半点耽误,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一把铁锹、一瓶矿泉水是他们每天必带的工具,一个月下来,完成了坝区、围堰区1783户居民,296521.87m2住房面积的消毒,完成了施工区179户居民卫生清理工作,完成了1200余个墓穴消毒,于8月下旬顺利通过了省检查组的考核验收,为潘口电站顺利截流提供了安全保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评价。
2010年7月22日20时至23时,得胜镇文峪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3个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白竹路沿线70%以上民房进水,45户130余间房屋倒塌,多数民房严重受损,群众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灾情就是命令,大灾之后防大疫,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为做好灾后防病工作,7月23日凌晨6点,竹山县卫生局副局长刘兴宝带领县卫生应急分队队员赶赴受灾现场。沈开忠同志作为县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立即组织应急队员携带消杀、采样设备和消毒药品,赶赴得胜大桥、文峪、庙垭、圣水等受灾农户进行疫源地预防性消毒,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现场讲解,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7月,骄阳似火。为防止洪灾过后肠道传染病流行,保护受灾群众身体健康,在这样炙热的天气里,消毒工作超前一天,就会减少一分暴发疫情的危险。
7月23日至29日,每天早上,消杀队员都早早出发,晚上太阳下山了才回到得胜卫生院。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和水靴,佩戴口罩、橡胶手套,背着重达30多斤的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踩着泥泞,走村入户,深入250余户受灾户一户一户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消耗药品175公斤,消毒面积达37500平方米;发放60000余片(50公斤)漂白精片用于农户缸水消毒;指导农户对动物尸体消毒后在远离水源处深挖掩埋;除实施预防性消毒外,应急队员还启动全县疫情报告网络,查看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门诊工作日志,了解群众因灾就诊情况,监测灾后疫情动态,实行24小时值班,收集各乡镇的疫情报告,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提供第一手疫情资料,确保了大灾之后无疫病流行。
由于沈开忠所承担工作的特殊性,定期和不定期的下乡和驻村,妻子在潘口卫生院上班,迫使他年仅10岁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不得不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由于他始终能以身作则,团结科室其他同志共同完成卫生局及中心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2004――2010年,他所负责的应急办和疾病监测科的各项业务工作得到了卫生局和中心领导的一致好评。他本人于2005――2007年被卫生局评为“疾病预防控制先进工作者”。2010年他牵头撰写的《竹山县2006-2009年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被录用到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第21卷”。2010年他还被省卫生厅评为“湖北省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先进个人”。面对这些荣誉,他觉得并不代表什么,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还要努力工作,努力做事,哪怕最简单,最平凡的事,都要做好,赢得老百姓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