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4月25讯(陈昌荣 冯家斌)昨日,竹山县城关镇窑沟村农民王友平,怀揣着与湖北巴山食品有限公司签订10亩花生种植合同,底气十足地整地、下种、施肥。王友平去年种花生5亩,向湖北巴山食品有限公司销售花生2000多公斤,收入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通过土地流转把花生的种植面积翻了一番。
过去,该县农民种植由于存在盲目性,农民种植农产品增产难增收,曾出现过黄姜烂地头、密桔烂山头的现象,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今年,该县积极为农民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寻找市场,用订单的形式引导农工业生产投向,让农民放心种植养植。今年2月,该县与湖北巴山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每公斤花生售价5.4—6元的收购合同,这是该县确保农民增收的第4份订单。至此,全县17个乡镇254个村农民争先抢种花生,计划种植花生15万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500多元。
该县大部分农村地处偏僻、土地贫瘠,农民主要以种植粮食和烤烟为主。近几年,由于受市场和土壤等因素影响,该县烤烟种植比较效益下降,不少农民萌生了弃烟转种其他经济作物的念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稳定烤烟生产的基础上,与湖北巴山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强生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种植销售联系。城关镇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这个目标,积极发挥本镇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多轮驱动促增收,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向一些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发展,从而实现全民创业、多方面忙增收。如今,镇、村干部从催种催收的“指挥官”变成了搭桥牵线的“服务员”,他们走南闯北,积极帮助农民签订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目前,该镇30%的农产品实现了“先找‘婆家’后‘养女’”,大宗优势农产品基本做到了“种养有订单”。
种养订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给农民带来了新观念。城关镇桥儿沟村农民张洪武受订单的启发,今年从外地引进优质蛋鸡2万只,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年产5万只蛋鸡的标准化生态养鸡场。现在日产蛋平均达1万个,已被十堰三家大型食品商场订售一空。4月15日,村里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原通知报名参加的有120人,培训班开办时来了200多人参加。农民说,“不掌握科技知识,不了解市场行情,就是再好的项目也会错过机会。”因此,许多农民主动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不再像过去一样随大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