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竹山县城关镇 高家庄村的变迁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4月8日7:54 文章编辑:耕夫
    十堰网4月8日讯(陈昌荣):4月6日,竹山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毛昌盛带着两名技术人员深入高家庄村现场指导该村“竹博园”建设,并对该村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评。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该县城关镇前些年有名的后进村高家庄村发生了大娈化,一跃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高家庄村是一个只有651口人的小村。这个村原本并不富裕,而且派性严重,人心涣散,三年换了三位支部书记,群众没有心思发展致富门路,村级班子长期处入瘫痪状态,干群关系十分紧张。8 年前,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上没有1分钱,却有欠款12万元。
    高家庄村“富”从哪来?致富路该怎么走?村民百思不得其解,致富奔小康成为村民遥远的期待。
  2004年,新一届村党支部产生,干部们决心重建高家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黄治斌向全村村民立下誓言:在我们任职期间,一定要让老百姓收入翻番,安上电话,看上有线电视,吃上自来水,村组通上水泥路。
  然而能让村民树立信心的,并不是一句誓言。村干部们首先从自己做起,制定了“百分目标考核奖罚责任制”,奖优罚劣,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至今,这项制度一直执行着。村里经济有了好转后,又重新维修村委会办公楼,投资2万元,购买了电视机、影碟机等远程教育等电教设备,还建立了图书室,组织农民定期学习。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成员满意度都在95%以上。
    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还要从发展经济入手。2005年春,村里没钱,黄治斌就千方百计地变通、拆借,并拿出自己打工储蓄的2万多元,与村民合伙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石灰厂,产品远销县内外,年实现利润近10万元。同时村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组织村民兴建绿色茶园500亩,为村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手里有了活钱,黄治斌又在转化增值上动起了脑筋。为了引导大伙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他率先在村里组织村民办起了10家养殖示范大户,并每年拿出近万元资金给予奖历,为全村树起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旗帜。 
    因穷思富,却因旧而贫。重新起步的村民们突然发现,通往外乡路凹凸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给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成为制约发家致富的“瓶颈”。于是大家决心修通环村水泥路。2008年3月,他们筹资10余万元,拉开了建设环村路的序幕。为了节约建设经费,他们自力更生的办法。黄治斌将村里三名主要干部进行了明确分工,他自己负责工程质量及购买水泥,村文书负责供沙,副主任张铁柱负责施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黄治斌经常身背方便面与施工工人一道,顶着烈日,起五更,睡半夜,跋涉在崎岖不平的环村公路上。同时,在工程资金短缺的关键时刻,他二话没说将打工储蓄的20多万元拿出来用于购买水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一条长6.5公里,宽3.5米的环村水泥路呈现在高家庄村村民眼前。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村采取自己动手,村干部分工负责的办法,不仅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还为村里节约经费20余万元。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高家庄村山大人稀,农民居住分散,村民“吃水贵如油”。为解决农民吃水难问题,干部们又东奔西走跑资金,在距村3公里远的后山梁子上同时建七个蓄水池,使全村600多村民解决吃水难问题,80%耕地实现旱涝保收。
  “重建高家庄村”终于换来了巨大变化。2010年,村人均收入达3000元,是10年前的3倍,村集体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一定的存款,由过去全镇最穷的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现在,全村200多户家家有彩电、电话,户户有摩托车、四轮车,267户村民住上了砖瓦房,还有部分村民买回来了小轿车。村民们自豪地说:“现在水清了,路宽了,地平了,话通了,房换了,吃好了,穿新了。”
    幸福感还来自社会和谐稳定。现在的高家庄村,无违法犯罪人员,连续8年实现零上访,并涌现出一批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近日,在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家庄村被镇党委、政府授予“红旗单位”,村党支部书记黄治斌同时获得“先进标兵” 光荣称号。这是继该村2009年被县委、政府授予“和谐新村”后的又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