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5月26日讯(刘敬海):潺潺县河镇水,诉说着竹溪县县河镇风清气正的万千气象;万亩茶园青纱帐,见证着县河镇蓬勃发展的繁荣盛景。如何使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勤政务实,风清气正,镇党委积极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多管齐下打好“预防针”
县河镇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群众反腐倡廉意识为目的,广泛依靠和发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根本变化。特别是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开展“六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法纪观念、政策观念和廉洁奉公意识,营造了浓厚的“清廉镇村”氛围。
诺廉,镇村干部每年年初向村民做出办实事和廉洁自律的承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讲廉,党委领导每年深入各党支部为党员干部讲廉政党课,传达廉政教育内容。演廉,选择廉政电影、廉政教育片在农村巡回播映。唱廉,镇党委组织在全镇学唱红歌和廉政歌典,全镇树立了40多名廉政歌曲歌手传唱。述廉,党委政府领导、镇直单位负责人、村“两委”主职干部在年底要对照年初的承诺作公开的勤廉双述报告。展廉,在村(场)、街道醒目位置悬挂了100余幅廉政文化宣传短语,制作廉政文化墙,温馨提示党员干部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强化村级组织“三公开”监督
为进一步深化村组组织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加大对村组组织的监管力度,增强三资管理的透明度,从源头预防腐败滋生,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河镇积极探索由“账后公示”深化到“账前的收支公开”,即:村组财务全面推行“先公开、后入账、再公开”的模式,真正实现村组财务收支群众说了算,做到未亡羊先补牢。
村财务实施“先公开、后入账、再公开”,为民主管理打开了一扇“窗户”,村组的一切经济活动由原来的“先入账、后公开”变为现在的“先公开、后入账、再公开”。该举措的实施,既能及时发现村组干部在财务上存在的问题,又能及时纠正有问题的收支行为;既对于群众提出的一些疑问,及时地进行解答,又能为无问题的干部还一个清白,给群众一本明白账;既为民主管理提供了基础,又为干部廉洁自律提供了制度保障。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了村组集体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仁家沟村设立了规范、实用的党务、村务公开电子屏、触摸屏、灯箱公开栏和墙体公开专栏,常年集中向外公开,特别是电子触摸屏公开设有党务、村务、财务、惠农资金发放等栏目,并与县财政与编制网、县政府网、镇政府网相连,群众想查自己惠农补贴、谁家审批了房屋、谁家出生了小孩儿,了解时实政策什么的都“一触可见”一目了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开。
强化廉政推进经济建设
县河镇坚持一手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一手抓好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立足实际,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等方面入手,以“创新社会管理、创建和谐县河”活动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矛盾,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以前种水稻、玉米,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六合村曾超站在自家地里,指着眼前食用菌基地说,现在发展食用菌50余亩,效益翻了四倍。
据了解,县河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以农民自愿,引导大户承包或联户经营,多方引进业主,发展以大棚蔬菜、生态养殖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今年,该镇新流转耕地面积4000余亩,建成了“县河镇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内建有5000亩有机茶园、3000亩木瓜药材、500亩软籽石榴、200亩大棚蔬菜、20000只营养蛋鸡、10000只山野鸡、3000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切实为农村产业注入新活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