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从林业标语看生态观念变迁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8月12日8:25 文章编辑:李胜蓝

    十堰网812日讯(张绍清):笔者从事林业工作15年了,单从林业标语的变化,开始试想到,是不是林业标语也是森林文化的组成部分?本人很有兴趣地走访领教了一些有学识的人,有教授、有政府官员、有报社记者、有伐木工人。东奔西走,历时1个月,收集林业标语176条后经过本人整理归纳,撰写一文,献给读者。在此,本人感谢所走访的人对本文的贡献。

    标语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标语是指“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标语不仅仅是宣传的一种形式,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标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它具有高度浓缩、持久地传达信息的功能,在未来社会中,还将被大量动用。

                                        标语是时代的印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林业宣传标语也不尽相同,从“多采木头多贡献,建设祖国建家园”到“建设绿色长廊,构筑生态屏障”,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林业是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基础产业。

    原房县林业局木材采伐企业退休工人陈士新(65岁),他回忆到,1952年,最响亮的口号就是“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些标语指导着他们前进的方向,鼓舞着他们前进的步伐。

    原神农架林管局木材采伐队队长王立国(75岁),他回乙到,从抗美援朝时期“多采一根木头多一条枪,打败美国野心狼”到支援经济建设时期“斗风雪,战严寒,超额生产心里甜”,从大跃进时期“林区工人是好汉,乘风赶月追火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红色宝书怀中揣,悬崖峭壁脚下踩”,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栽树种树,小康之路”,标语始终紧跟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节拍。

    本人小时候在村里见到最多、印象最深的标语就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这应该是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植树造林政策完美的结合吧”房县门古寺镇通讯员张兴成(48岁)说,“基层的领导干部给广大群众指明了致富之路”。在许多老同志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初见到的标语也多是“每人五棵树,人人尽义务”、“搞好国土绿化,造福子孙万代”等。

    本人也知道,19988月,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更多的标语开始引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塑造新的价值观念。这时的标语主要是劝诫性、警示性的,如“严禁毁林开垦”、“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当看似温柔的标语起不到震慑作用时,“谁敢放火烧山,罚他倾家荡产”、“放火烧山,牢底坐穿”等标语便刷在了广大林区。

    新世纪以来,标语以方针政策型、说教型为主,如“森林像水库,有益农林牧”、“栽好树,管好树、护好树是公民的光荣职责”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新标语一改过去强硬冷漠的口气为温馨体贴的语言,变简单生硬、强行命令的宣传为依法行政、文明感化的宣传。内容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解决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如“投身生态林业建设,共谱生态文明篇章”、“发展低碳经济,开展碳汇造林”、“管好星星火,才能护好万倾林”、“人择邻而居,鸟择林而栖”、“防火护林,就是守望家园”等。

    本人认为:每一条标语自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它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官员和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执政理念的一面镜子。

                                  标语反映了社会心理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仅处在现代化的尝试性阶段。正在房县门古寺镇挖掘民间文化的北大副教授陈连山及他的3位北大中文系学生,他们认为,由于当时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社会系统的开放程度较小,社会结构分化水平很低,青年的从业和生活领域都表现为具有高度一体化的特征。社会所形成的强大舆论氛围及其促进机制,有力地强化着社会要求青年所具有的十分一致的价值取向。这一时期,林区的标语多为“披荆斩棘斗深山,流血流汗心也甘”。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社会在短暂的时间里体验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从长期的封闭、停滞乃至倒退的社会突然过渡到一个崭新的改革开放急速发展的局面,强烈的反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体验是刻骨铭心的。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把这样的经历称之为“文化震荡”,使人产生心理上的麻痹与震颤,甚至于对人的人格及人的社会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标语的口号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可用来提倡和宣传某项政策主张或者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可用来反对和禁止某种行为和思想。因此,在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标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各不相同。

    从“林区职工英雄胆,赶超英美在眼前”到“平衡自然生态,促进社会文明”,退可以看出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从目前林业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可以看到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现代化心理的特征。

                                标语的传播功能与地方特色

    有人认为,标语的背后是公共权力,它讲求“简短、通俗、押韵、对仗”。这与标语的独特形式有关,也与标语的传播对象有关。标语应该遵循简洁、通俗、直达主题的原则,同时具备时代性、夸张性、典型性。

    本人2001年和2005年外出学习,本人发现,对于不同地域的传播,标语更应该具有地方特色。如在山西、河北等北方省(区),更多的林业标语是“植树造林滋沃土,防风固沙护良田”。而在江西、浙江、广西等南方省(区),更多的林业标语是“振兴林业产业,加快富民步伐”、“井岗山水皆有意,一草一木尽关情”。

    此外,城市和乡村的标语也大为不同,大城市里的标语,往往带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和人文色彩,反映着时代的主题,如“让优雅的环境与美好的心灵同在”、“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而在农村,标语多带有地方文化特色,适合百姓理解,如“每人栽活十棵杨,小康生活有保障”、“保卫绿色就是保卫我们自己的母亲和孩子”、“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退耕还林,利国利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如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山、还权、还利于民,“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青水秀,处处展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林业标语通过发放挂历、邮政贺年卡、手机短信等新的宣传形式,作为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宣传形态,标语大多图文结合,甚至音像并茂,相信此类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标语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仍将继续见证时代的变迁。

                                                       (作者:房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