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竹溪县三大举措助推农村福星工程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8月23日9:10 文章编辑:李胜蓝
    十堰网8月23日讯(吴彬、罗晓敏):近年来,竹溪县通过大力发展院办经济、努力改善院民生活、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使全县农村福利院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先脏、乱、差、房屋破旧的现象已不复存在,院民的生活明显得到了改善,有力地助推了全县“福星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院办经济,不断增强福利院的造血功能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生产基地。多年来,由于农村福利院人多地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福利院院民人数的快速增加,农村福利院生产经营用地紧缺成为制约全县院办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县民政局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积极会商协调无偿划拨或调剂水田、旱地、山林、鱼塘等生产经营用地事宜。此外,积极鼓励各福利院通过低价征购、承包租赁等形式扩大农村福利院生产用地,创办生产基地,种植了水稻、花生等粮油作物,盖起了猪栏、鸡舍用来养猪、养鸡、养鸭。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生产用地550亩,农村福利院的生产用地基本得到解决,为发展院办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明确任务强化生产管理。县民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农村福利院的地理位置、生产条件、经济基础和管理水平,将全县农村福利院进行分类,按每人每月创收标准,分别下达生产任务,并将年终农村福利院完成院办经济收入的情况与民政所长、农村福利院长的工资和奖金挂钩。同时还加强了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制订了院办经济生产、经营、管理、奖励等制度。各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行院民生产劳动组合、劳动报酬记分奖励化,鼓励部分有劳动能力和有一技之长的院民参与生产劳动,调动了全体院民参与院办经济生产的热情。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院办经济。在开展福利院生产中要求各农村福利院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能力,积极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种、养项目,切实做到宜农则农、宜副则副,实现“一院一品,各有特色”。现在全县各院均做到粮食、食用油部分自给,蔬菜、禽蛋肉完全自给,实现了农村福利院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高院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农村福利院的吸引力
    通过发展院办经济生产,农村福利院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了增强。福利生产收入除留下一部分用于农村福利院的生产发展基金外,其余的全部用来改善院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要求每个农村福利院每月都要为老人发放零花钱,每周至少加一至二次餐,每餐都要有食谱,让广大院民吃的放心,吃得高兴。目前,全县农村福利院每月平均为老人发放零花钱20元,每个农村福利院每月加餐至少5次,每星期都能公布菜谱,每天都有荤菜。
    在院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老人们的居住条件也不断得到了改善。两年来,通过农村福利院自身积累和争取各级拨款,全县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对全县20所农村福利院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对其他未新建改造的农村福利院也全部进行了绿化美化、道路硬化。如今,农村福利院的老人们住房都有一张新床铺,一套垫、盖暖被、一个新柜子、一张新桌子、一只热水瓶、一台电风扇,基本实现住房公寓化、环境花园化、卫生整洁化、饮食多样化。
       
            ——加强农村福利院内部管理,不断改善院民的精神面貌
    一是抓农村福利院的环境卫生整治。为了使老人们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里,要求每个农村福利院的物品摆放有序、整洁,室内除床、桌子、凳子、柜子外,只允许摆放一点日用品,其他物品一律不准放入房间,做到室内无异味,室外有专人打扫。各院还广泛开展了“四讲”“四爱”评比活动,每周评比一次,由院务会评出“好房间”、“好院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努力,目前全县农村福利院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福利院的环境卫生甚至比机关的环境卫生还要好,有些农村福利院甚至达到了宾馆的标准,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农村福利院的看法。
    二是抓制度落实。在建立健全农村福利院院务管理、财务管理、膳食管理、生产管理、文体活动管理等五类制度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院长、会计、出纳、服务员、炊事员等五项责任制。实行院务、财务、奖励三个公开,推行人性化管理,强化岗位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福利院的管理水平。此外,根据五保对象的身体状况和特长,成立生产经营组、院务管理组、文体活动组等,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不断丰富五保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现在老人们生活在农村福利院不但没有了自卑的心理,还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使老人们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