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8月24日讯(陈昌荣、冯家斌)宽敞笔直的水泥路,幽静雅致的农家院,洁净优美的村容村貌,功能完备的活动中心……这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农村新画卷,是笔者日前在竹山县城关镇桥儿沟村看到的真实景象。近年来,该县按照“整合力量谋发展、点面结合求突破”工作思路,扎实开展争创活动,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今年,竹山县在争先创优活动中,以打造“山水宜居城”、建设“百公里竹房城镇带”为目标,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三抓”措施,即抓主体、抓载体、抓重点。精心组织、快速行动、集中整治,使农村人居环境大改观,全县呈现出环境优美、卫生整洁、设施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重抓主体,示范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主要是305省道沿线村镇人居环境建设。以“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村为重点,以乡镇为单位,倾力打造3—5个重点村,突出建设好50个省、市级示范村,辐射带动一般村村容村貌整治。并立足乡(镇)、村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尊重民俗习惯,形成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整治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思路,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村风民风等不同情况,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创建活动党员干部无疑是主体,县政府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本地典型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致富本领。目前,全县80%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各具特色的致富项目,近百名村党组织书记均是“项目支书”。
侧抓载体,全民行动。抓载体,就是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分层次设计一些管用的活动载体。目前,全县已建成10个党员创业综合培训基地、12个创业实践基地和10个党员创业示范园区,培育模范党员典型216个,培育52个特色产业村、50个产业支书。为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各乡镇成立了环卫监察小组,确定专职人员,明确目标责任,落实保洁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在乡镇各社区、村规范了固定垃圾投放点,做到垃圾箱布局合理,方便百姓投放。清运工具实现配套,配备垃圾清运车,做到垃圾、粪便日产日清。
实抓重点,项目拉动。抓重点,就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农村工作作为开展活动的重点,将6大类22个具体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普通农民党员,做到人人有任务。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城关镇按照村域村情、量力而行、按实而出的原则,针对各村的现状进行了集中开发和环境整治。先后投入村庄开发和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对刘家山、高家庄、莲花、二道坊等霍河流域实施整体开发和整治,将霍河库区建成了县城的“后花园”;大力发展以南门村为龙头的2000亩大棚蔬菜基地,将南门建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小区;依托桥儿沟村2500亩优质杏李基地,着力实施绿色生态农家乐开发建设,使桥儿沟村一跃变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林果飘香的旅游小区。投入100多万元建造了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科教文体活动等设施一应俱全,从而使村庄得到了整治、环境得到了美化、村民得到了实惠。
竹山县城关财政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