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竹山农民王太华痴心不改兴肚倍致富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9月13日7:37 文章编辑:袁野
    十堰网9月13日讯(高运华):竹山县文峰乡塘湾村八组移民王太华自2001年霍河电站移民后,10年如一日,坚持发展肚倍产业,从无到有,从1亩到150亩,从历尽困惑到柳暗花明,从一无所获到喜获丰收,都凝聚着他10年的沧桑故事,是什么精神激励着他风雨无阻、痴心不改的用10年时间去做同一件事,笔者带着种种疑问走访了这位朴实的汉子。
  王太华刚栽植肚倍树时,该乡还没有大力提倡发展肚倍产业,由于村上号召搞退耕还林,王太华便选择栽植了肚倍。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享受退耕还林政策之后,肚倍树也应该多少有点收入。鉴于此种想法他开始兴起了肚倍,刚开始由于他栽植的面积少,又不懂技术,如果遇到寒冬,幼虫被冻死、鸟雀、鼠害等原因,这年几乎就没有收入,这样连续三年栽植的肚倍都没有挂果,可王太华始终没有放弃,他冥思苦想,开始用土办法摸索植藓—放虫—修枝—管理等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太华经过县农业局专业技术的指导,再加上自己勤奋努力,栽植的肚倍树开始逐年挂果,于是他看到了希望,栽植肚倍面积也逐年增加,平均每年靠兴肚倍卖到2至3万元不等,在他的带动下,该组倍农也逐年增多,目前发展到16户,每户栽植肚倍达到50亩以上,户平收入达到3万元。老王除了兴好自己的肚倍,还要帮助指导其他倍农搞好环节管理,大家生产肚倍的技术和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周围村民对老王这位土专家更是敬佩几分。 
  老王告诉笔者,“目前成功植藓面积已达到15亩,植树面积达到150亩,兴肚倍是件聚精会神的事,每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除草、剪枝、植藓、放虫等都要细心操作,否则就会“跟和尚睡一年”(一无所获),除此之外就是靠天气了”。2010年是老王历年来收获最大的,这年他采摘的肚倍卖了6万元,周围的邻居为他高兴,老王发展肚倍的信心也更加坚定,老王兴奋之余说出心里话,栽植肚倍与种庄稼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家庭非常困难,每年供两个孩子上高中的学费都的东拼西凑勉强渡过,现在家里两个儿子都外出务工,家里兴肚倍每年平均有4万元收入,也算知足了,老王的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笔者去老王家那天,他正请工匠在现在的房后重新修建两层楼的楼房,大汉淋漓的他心里却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