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9月15日讯(周军):走进竹溪县蒋家堰镇,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公路如洁白的丝带环绕全镇,一排排新建的白墙青瓦民居掩映在花木丛中······一切的一切,都反映着蒋家堰镇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
健全组织机构 注重示范引导
随着竹房城镇带建设的实施,蒋家堰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信息报送、交通秩序维护、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风貌打造、长效机制建设等工作,确保工作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为全镇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各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具体落实的责任制,形成全民参与、协同作战、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良性局面。
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提升人居环境,确保环境卫生长治久洁,蒋家堰镇专门成立了一支保洁队伍,对区域内的村庄、道路、河道、绿化带等进行全天候保洁。同时还组织了一支由镇党委委员任队长,组成人员包括党政办、综治办及派出所部分工作人员的巡逻队伍,主要负责全镇的“五乱”治理执法工作。经过努力,该镇“坐商不归店,游商不归市”、车辆乱停乱放、工地建筑材料乱堆乱放的现象明显改观。镇纪检、城管等部门也组织了督查队伍,将镇及公路沿线等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联村干部作为监督员对应相应的区域,每日对职责区域巡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及时整改。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教育引导
为了彻底改变群众的观念,让治理能深入人心,让群众能积极参与,蒋家堰把宣传作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镇、村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宣传贯彻省、市、县环境治理工作会议精神,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为了巩固成果,该镇制作了8幅大型喷绘宣传标语,2幅宣传画,张贴小标语150余条,发放8000余份宣传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讲卫生、爱环境,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同时,切实加强教育,提高村民素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在群众中形成“讲卫生、懂礼仪、有修养”的良好风尚。截至目前,全镇开展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8次,受教育群众7200人次。
资金投入倾斜 治理成效显著
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2010年,该镇投入70多万元助推全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纵深开展。仅在5月到7月的集中“攻坚战”中就投入20万元,分别用于集中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等。
水环境更加清洁优美。全镇新修堰渠4000米、河堤3500米,整修塘库16口,并在各村建设沼气池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范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修建100余口沼气池用于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源无污染、城镇河道无污染、河岸水面无垃圾、河道畅通无障碍的目标。
市场环境更加规范有序。对集镇农贸市场进行功能完善,增设卫生清扫员2人、垃圾桶20余个;在市场周边设置车位30余个;取缔占道摊点18个,改造、规范摊点32个。通过治理,该农贸市场硬件设施有所改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场经营业主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先后在305省道沿线新安置垃圾桶300个;对沿省道的7个村的居民门前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安装,统一式样的装饰美化,安装花园栅栏18000米;对关垭子、黄石头、中原、新生、踩新桥等5个自然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及绿化,广栽鸡冠花、菊花等花卉品种。
城乡风貌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完成房屋外型改造540户、道场硬化385户,使沿路的村庄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配套目标,村容环境靓丽一新。逐步形成了以305省道为中轴线,以黄土岭高速公路出口商业小区、踩新桥宜居示范小区、新生高速拆迁安置小区为建设着力点的“一带三珠”城镇带样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