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招 赘 的 孝 子——记郧县南化塘镇关帝村退伍军人孙立涛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1年9月22日8:35 文章编辑:耕夫
招 赘 的 孝 子——记郧县南化塘镇关帝村退伍军人孙立涛
魏明成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在湖北省郧县南化塘镇,有一位叫孙立涛的退伍军人,招赘上门后,为给妻子治病,外出打工十余年,在妻子去世后的十六年中,他拒绝再娶,为的是照顾妻子的爷爷、父亲和瘫痪在床六年的老母亲。他三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妻子,为老人养老送终,在当地传为佳话。用孙立涛掏心窝子话说就是:“如果我只顾自己,这几个老人怎么办?我是一名军人,军营锻炼了我,我的责任我必须自己承担,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追寻父亲 穿上军装
    孙立涛的童年是苦涩的,1959年,在他两岁时,时任南化塘化山公社武装部长的父亲到郧县城关镇开征兵会,得急性阑尾炎在郧县去世。自那时起,父亲武装部长的威武形象一直矗立在他的心里,“当兵”就刻在孙立涛记忆深处。
    父亲去世不久,为了生计,孙立涛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转嫁到当地马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孙立涛和同龄的中国人一样,在饥荒中度日,童年,不知什么叫吃饱饭。到了上学年龄,继父和母亲咬紧牙关,送他上学,无奈上了三年学,家里实在供不起,不到十二岁,就挑起了种地、到十里外砍柴供应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无论怎么苦,孙立涛当兵的奢望从未磨灭。1975年,他大哥从部队回来,和他谈起军营生活,更是让他羡慕不已。1977年1月,孙立涛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穿上军装。于同年11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他在战场上机敏勇敢,表现突出,先后9次受到奖励,一次获得“三等功”,他也从一名战士荣升为副班长。1981年1月光荣退伍。
十年打工  为妻治病
    当孙立涛退伍回到家乡关帝村时,英俊潇洒的他,又带着军人特有的气质,让多少姑娘眼羡。经他人介绍,也因自小就互相认识,他和本村女青年吕世英结婚,到吕家当了倒插门女婿。在这个特殊家庭里,妻子的母亲是其爷爷的养女,妻子的父亲又是其继父。
结婚当年11月,吕世英为孙立涛生下了儿子。
    命运就在这时打了个拐,在吕世英生下儿子的第三天,就得了一种生育后遗症---内分泌心脏病。
当时,吕士英的三个老人还能勉强干些农活,但仅能维持温饱,养育孩子、给妻子治病的花费就落在了孙立涛身上。
    孩子小,要照顾,妻子病了,不仅不能干活,还要花钱治病,这可愁傻了孙立涛。1981年,妻子生病到郧县人民医院治疗,家里仅有1000元钱,他在县汽配一厂工作的舅舅把家里积攒的9000元现金全部拿了出来。几年来,为给媳妇治病,亲友几乎借了个遍,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他想方设法挣钱,可在农村,有什么东西值钱?生活的无奈迫使孙立涛在孩子三岁时就到十堰打工为妻子治病。在修路、建筑工地上,一干就是十年,最重、最脏、最累的活儿抢着干,加班加点抢着干,为的是多挣一点钱,哪怕是一分钱。十年,开始干小工,拌砂浆、提灰桶,后来见瓦工挣钱,就学会并干起了瓦工。
    1988年,孙立涛在工地上加班扛水泥包,由于太累,从车上摔了下来,大腿肌肉严重挫伤,老板把他送到中医院治疗,腿伤稍好一点儿,他就要求出院上工地,好心的老板劝他不要太拚命,他就把打工挣钱为妻子治病的事告诉了老板,老板被感动了,不仅经常给他派些轻活,每个月还额外给他多加了50元钱。
    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月只花费150元,其余的打工收入全部请人带回或邮寄到家里给妻子买药。经济稍有一点宽余,就把妻子送到郧县医院治疗。平时,靠医生开的药方买药,没有一天间断治疗。孙立涛打工十年从没有一天的花费超出5元钱。
    孙立涛付出的艰辛并没有感动上苍,妻子的病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到了1994年,妻子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他才被迫放弃打工,回到家里照看妻子,靠养猪、养鸡挣点小花钱。白天干农活,晚上洗衣服,每天还要为妻子洗脸、喂饭……直至1996年妻子去世。
孝敬长辈  尽心竭力
    在妻子去世后的2002年、2007年,他又先后为丈人爷(妻子的小爷)、老丈人送了终。
    孙立涛到吕家时,丈人爷已67岁,身体也还硬朗,还能放放牛。爷爷没成过家,妻子在世时,衣服都是妻子洗,妻子病后,丈母娘承担起了洗衣、做饭的任务,孙立涛心痛丈母娘干活太累,主动提出为丈人爷洗衣。他说,在部队受锻炼,洗衣是家常便饭。有多少次,爷爷放牛天黑了还没回来,孙立涛干完农活回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处找,帮助爷爷把牛赶回家,直到2002年丈人爷去世。21年,爷孙关系被人称道不已。丈人爷只管放牛,他一有空,就去帮忙,为牛、猪上料,挑粪,家里家外处处都有爷孙俩帮衬的影子,互相唠瞌、谈天,爷爷想吃什么,孙立涛都会想方设法弄到;爷爷头痛脑热,孙立涛及时带到附近医院治疗或买药,直到2002年爷爷头痛三天去世。孙立涛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尽着孝道。
    牛是庄稼人离不开的帮手。孙立涛的老丈人也是个操心人,父亲去世后,整天煎熬着一件事:牛谁来放?
    孙立涛觉察到了老丈人的思想疙瘩,便毅然承担起了放牛的任务。就这样,自2002年起,放牛、干6亩田地农活的家庭重担一人担了起来。老丈人看到孙立涛实在太累,自己又年老体弱,痛在心里,急在心里,总是力所能及的帮着干些杂活,直到2007年去世。
六年如一日  照顾丈母娘
    2006年,孙立涛的丈母娘在78岁那年,患上了偏瘫。屋漏偏逢连阴雨。2007年的一天,丈母娘在拄着拐杖站立时,不幸又摔折了腿,他四处求医,当他听说河南荆紫关一个医生骨科很出名,就及时把丈母娘送去治疗。那时离他妻子去世已有十一个年头。生活上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从精神上压垮孙立涛,相反还激发了他军人的血性和斗志。自丈母娘偏瘫卧床的那天起,孙立涛就承担了照顾丈母娘吃、穿、大小便、清洗的责任。尽管那时孙立涛的儿子已结婚,儿媳妇也是个孝顺人,时时主动照顾婆婆。但孙立涛对儿媳妇的照料还不放心:“年轻人,才刚过门,我和丈母娘一起生活20多年,哪有我对丈母娘了解的多。”孙立涛这样说。
    每天从早晨起床,就为丈母娘洗脸、刷牙,一日三餐喂饭,端屎端尿,每一样孙立涛都亲自干。
 “热天,最低两天,有时是一天,要用毛巾为丈母娘擦洗一次身子;冷天,一个星期要洗一次。被褥、衣服常洗常换。”孙立涛总结说。
    丈母娘喜欢吃“软饭”,尤其习惯于吃玉米糁,孙立涛最知情,于是便变着花样做,不冷不热时喂,在细节上细心把握。
    丈母娘还有三个女儿,也经常过来帮忙,可孙立涛总是说:“姑娘回来是客,照顾老人是我份内的事。”
    在丈母娘卧床六年的日子里,孙立涛没有离开过一天。
    时间久了,孙立涛照顾老人有了一套独特的心得:一定要做到“五不”,即:“不嫌烦,不嫌脏,不嫌累,不高声说话,不得过热过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到了。
三次拒婚  只为照顾老人
    1997年,丈母娘就劝孙立涛,让他再找个人过,理由是还年轻;2004年,卧床不起的丈母娘又向孙立涛提出,找个人过日子;2009年,儿媳妇看到孙立涛实在不容易,力劝老公公再找一个。
    孙立涛怎能不想再找一个,第一次丈母娘提出时,他想到家里三个老的,两个小的(抱养了一个女儿),我一走,这沉重的包袱还不是留给政府添麻烦,作为军人怎么能这样做?同时,他还想:“我招在吕家,虽然吕世英不在了,但招上门女婿就是为老人养老送终的,我要对得起吕士英,对得起她的家人,若再说个媳妇,冷一句、热一句的不包涵,对不起吕家。”
    当儿媳妇和丈母娘再提出让孙立涛找一个时,他因丈母娘卧床需要照顾拒绝。
    其实,在三次劝娶的时候,已有好心人介绍了合适人选,还有一个了解孙立涛为人的女性专门找到了孙立涛的家里,孙婉言拒绝了。
    如果说拒绝的是幸福的补偿,那么在拒绝的背后闪现的是孙立涛军人一诺千金的刚毅性格,以及弘扬孝道的高尚品质。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时代,孙立涛的质朴行为无疑成为敬老爱老的活教材,在感化教育着世人。三十余年,孙立涛坚守着自己的爱心承诺,用自己的一份孝心,一份耐心,一片真情温暖了爱人、老人,用爱心和孝心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伦美德。
    (作者单位:郧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