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2月3日讯(徐道友):“党的十八大号召,生态建设快步调……”,12月2日,笔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区之一的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佘家湾村,一踏进该村,就遇见了素有“乡村诗王”之称的民办退休教师徐道先,一见面,他便曲不离口,侃侃而谈。徐老师笑着说:“听听俺的顺口溜,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群众对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拥护程度,以及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付诸的实际行动。”这些顺口溜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群众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说起过去的生态环境,徐老师满脸惆怅:“山上秃光光,砍柴带干粮,沿路都思想,到点(砍柴地点)已吃光,说起最难事,砍柴第一桩。”70年代,徐老师家有12人吃饭,砍柴是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农村男劳动力的第一件苦差事。他的父亲每年一到十月,就操心砍柴,他家在10多里路远的大泥沟卖下一块柴扒(柴山),全家能上山的劳力一起出动,带上粮食,到柴山的农户家搭伙做饭,一连砍6—7天柴,砍光一面山,然后请50—60名壮劳力,带上扦担,打杵挑3天,将砍下的柴火挑回家,柴垛堆得像小山,还不够一年烧。
“牛带草,人拿粮,摇窝搬到工地上,大干林业来灭荒,荒山秃岭变模样”。80年代,县里组织群众绿化荒山,选择的绿化地块就是二道垭子。站在县政府向南一看是一片秃子山,因此被人们称作“大难关”。群众用钢钎铁锤打,用炸药炸,通过一个冬春的努力,才勉强栽上苹果。徐老师和群众一起参与了大难关造林的战斗,对这一段经历记忆忧新。
“腰里别把刀,上山到处瞄,大的做材料,小的当柴烧。”徐老师编的顺口溜,就是人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当时大难关造林没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去造林,造林苹果树一栽下就成了“小老头”,不结果,老百姓没有信心管理,苹果林自然走向衰败。
忽如一夜春风到,二道垭子再栽苗,山披彩衣地换貌,满目绿色人欢笑。2001年,郧西县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区之一,同时被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县份之一,县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科院联合在这里搞刺槐栽培实验,进行科学栽植,天旱时,用消防车拉水抗旱保苗,使树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党中央发出号令,生态建设要抓紧,门前栽是摇钱树,屋后长似聚宝盒”。徐老师还介绍说,县委的“旅游立县”战略和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我们原来靠砍树养家糊口,现在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把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把家乡佘家湾建设美了,靠卖景发家致富奔小康。这时,徐老师的顺口溜又来了:“山绿成风景,树密林相好,吸引客人看,旅游收入高。” |